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奪鹿侯 本章: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

    過去的曆史在燕北眼中是虛無的,沒有百姓而僅有帝王一姓;沒有農夫、匠人、商……不,有商賈,因為商賈是最容易與皇權沾邊的,因為掌握錢財,那些下間最優秀的商賈能夠與諸侯疏通關係甚至成為他們的助力,如果下間哪個諸侯不得商賈資助,那他多半是失敗而沒有未來的。

    至於燕北,他不需要資助,因為他自己精通商賈之事。

    這是不對的。燕北認為,史書中沒有民夫、沒有鄉野之情、沒有匠人之專、沒有商賈之道,這是不對的。既然是史,那便要涵蓋整個時代的一切風物,讓後人僅讀書,便能了解一個時代當中的變遷,這需要那些編撰史書的史官之努力。

    趙國就站立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人們講究上行下效,因而一切事情自然要燕北來開頭。他們不是生活在過去,人們要用刀筆削木為書,但燕北已經走過那個一份戰報八十斤的日子,現在他們有左伯紙,比蔡倫做的紙張還要好用,縫裝成冊可載洋灑近萬言,寫書人也自然無需再惜字如金。

    值得一提的是左伯在遼東造紙造得很好,這個早年隨青州移民一同至遼東避難的青州儒士尤善八分筆法,除了作為愛好的書法,因燕北的一力推崇,如今已成為下的造紙大家。當然不用他親自去造紙,在趙國有專門的作坊豢養著上千人來造紙,左伯所需要的也不過是管理好他們罷了。

    張燕的舊部,留居黑山一帶的上萬百姓亦為左伯坊搜集樹皮、麻頭、碎布為生。與龐大供應相對的是趙國對左伯紙龐大的需求,魏(不是曹魏,是魏郡)趙之間綿延百太學進學的諸生自不必。甄堯所掌管的輯校寺更是每日耗紙無計,隨著這個用於監察的結構越來越龐大,每日送至趙國的密信也越來越多,單純的口信已不能滿足輯校寺日常傳信所需,信息的甄別變得越來越困難,接著便必然出現以書簡、絲帛、紙張甚至鐵片分類的信息匯總。

    除了這些用處,還需要準備賣給商賈流通下以換來錢財維持生產的儲備,到這個階段,基本上已經不剩多少,故而就連燕北在一般情況下都不願浪費紙張來寫書信。

    石閣中還留著那多古籍沒來得及謄抄呢。

    漢朝的遺產,大部分都被燕北分階段地數次接手,基本上仍舊留存世間的都在他手上了,沒在的,大約也毀散與戰亂中。過去討董之時,董卓遷都,路上遺留了大批書簡、器物,燕北的人在司州東部沿途搜尋,所獲甚多;也是那次,他的兵馬進駐被毀壞的皇宮舊址,意外打開秘庫,所收獲的可並非僅僅薑晉獻上的玉璽。

    這些至寶在他手上幾經流轉,有些像是熹平石刻一樣從關中搬運到遼東,再從遼東書院搬到幽州書院,幽州書院搬到冀州太學;有些東西則被燕北獻給劉虞,劉虞獻給皇帝,或是他直接獻給皇帝……這些東西其中大部分都跟著皇帝一同回還到他手;還有一些,則在拿下長安城之後的宮庫得到大半。

    該有的,都在他手上了。

    數不清的蘭台孤本,有些都放著認不清字跡,有些則禍於火燒煙熏,僅能認出大半,但到底都在燕北手。趙王宮的校書郎也有近乎無限的時間去謄抄、保存這些寶貝。

    但不是現在,現在他要把大部分校書郎與史官都派遣出去。讓他們去郡縣、去鄉,記錄當下最好的農具如何製作與實用效果;記錄下最好的兵甲應如何鍛造、最可怕的投石炮應當如何選材;記錄下趙國如何施行田策,下人如何吃飽穿暖。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縱兵奪鼎》,方便以後閱讀縱兵奪鼎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縱兵奪鼎第二百一十四章 專事並對縱兵奪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