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國之禎祥 本章:第九百九十七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由於蒙古大軍實在太過犀利,不得已,蒲鮮萬奴隻得向木華黎上降表,並讓兒子帖哥去蒙古軍中充當人質。

    金貞祐五年(公元1217年)正月,已歸附蒙古的蒲鮮萬奴率軍進攻遼東的金軍,獲得大勝。蒙古大將木華黎奉命前往中原地區,臨行前為了表示對蒲鮮萬奴在遼東大敗金國的嘉獎,特意放還了其子帖哥。

    木華黎的大軍一走,蒲鮮萬奴在遼東再無敵手,他很快殺死了蒙古留在他軍中的監軍,再次宣布獨立稱帝,改國號為東夏。蒲鮮萬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攻克了金國在東北的數地,一時之間儼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金正大九年(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幾乎全殲了金軍主力,遂將目標轉而對準了東夏。次年,蒙古大軍擊潰了東夏的軍隊,蒲鮮萬奴被殺。

    蒲鮮萬奴被殺後,蒙古大汗窩闊台為了方便控製這片廣袤的土地,仍舊讓蒲鮮萬奴的後代管理葉赫地區(今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請注意這個葉赫地區,日後的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皆出於此。

    蒲鮮萬奴死後,他的後代將其葬入長白山中,具體葬在什位置,就無從考證了。

    通過翻閱這些典籍,汪振海和吳中兄弟兩個應該是清楚了,那葉赫地區肯定是有蒲鮮萬奴的後代,要想找到蒲鮮萬奴墓,找到他的這些後代是關鍵。

    當然,就算找到了蒲鮮萬奴的後代,他們還得用些手段。畢竟你要告訴別人,我來找你們,是為了想去破壞你先祖的墓葬的,估計別人得當場跟你動刀子。

    汪振海和吳中兄弟兩個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之後,於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初離開了北京。為了配合吳中的行動,朱瞻基還派了一名錦衣衛千戶充當吳中的副手,率領兩百多名錦衣衛,全力配合吳中。

    汪振海與吳中此去東北結果如何,咱先暫且不表。咱先來說說宣德五年,朱瞻基不得不解決的另外一件難事兒。這事兒說白了,那就是交趾事件的後遺症開始顯現了。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廷宣布廢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讓安南立國,隨後黎利殺陳暠自立為帝。這個事件迅速在南洋諸國及大明西南各土司政權中持續發酵。

    起初,還隻是有部分先前年年來大明朝貢的南洋諸國,不再派使節入大明了。到了宣德五年,明朝的使節過去,別人都是愛理不理的了。甚至在一些西南的土司管轄地帶,明廷與邊軍的往來信函、物資還偶爾發生被扣留的事件。

    麵對這種被狠狠打臉的窘境,明宣宗朱瞻基豈能忍受?

    朱瞻基開始與群臣商議,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麵。群臣討論來、討論去,覺得最經濟實惠的辦法,那就是派船隊再下一次大西洋,去南洋諸島國宣誓主權。

    為什說耗資巨大的下西洋行動,反而成了當時最經濟實惠的辦法呢?

    如果派軍隊去征服西南那些曾經扣留明廷信函、物資的土司,那就是大軍得翻山越嶺,克服各種不利因素。這要打勝了,還好說;萬一因為不熟悉地形、糧草物資難以為繼等原因,戰敗了,那明廷將更加被動。

    另外,即使成功攻下這些土司管理的地盤兒,明廷也沒辦法在那些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良好的管理。畢竟在那些山高路險、生產落後、語言不通的部落中,還是由願意臣服於大明的當地部落首領去管理,才是最合算的。

    相較而言,派船隊去南洋諸國遊曆一番,不用調集大量軍隊、不用征集大量糧草、不用承擔戰敗帶來的嚴重後果,怎看,都是最合算的。

    可要再一次下西洋,就當時來說,也存在著很大的困難。上一次下西洋,還是十年之前的事兒。有許多參與過之前下西洋的人員,或老或死,或因其他原因,不知其下落。當時還能找來參與此次下西洋的隻有幾千人了。

    沒辦法,那就隻能以這幾千人為骨幹,再挑選一些有航海知識和技術的軍中健卒,湊足一個船隊所需的兩萬多人了。

    其實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正使的人選問題。先前六下西洋,鄭和皆為正使。現如今,鄭和雖然剛到花甲之年,但由於先前六下西洋操勞過度,身體狀況一直不佳。這一次,如果再派他出使,他還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個問題。

    可是如果不派鄭和出使,還能派誰擔任這正使呢?朝臣們議論來、議論去,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人選。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越坡》,方便以後閱讀明越坡第九百九十七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越坡第九百九十七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對明越坡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