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汾陰,薛氏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土豆桃子 本章:第七十七章 汾陰,薛氏

    汾陰縣,隸屬於河東道泰州,下轄七鎮八鄉,為泰州、蒲州、絳州三州交界之地,也是抵禦突厥進入蒲州的最後一道防線,道一句“兵家必爭之地”,不足為過。貞觀十七年後,並入蒲州,軍事上的地位因此更進一步。

    汾陰境內,奔走千的汾河在這與母親黃河相逢,離著團聚之地不遠處,聳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建築:後土祠。

    漢武帝曾在此處六祭後土,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賦《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作此賦時,武帝已過不惑之年,在他的治理下,漢王朝在這年達到全盛巔峰。時光流逝,七百年後,初出茅廬的少年將要在這開啟屬於他的輝煌。

    薛光裕一行人,從長安城進了官道,走上六七日就到了汾陰城。

    作為軍事重地,汾陰城高十五尺,約合四點五米。東南西北四角各有一道城門,城門處建著甕城,甕城再外,有一條寬約九尺,深過十尺的護城河,綿綿近千丈,引汾河、黃河之水灌之。

    城內,有坊三十又五,中有一為汾陰縣署,有二為薛氏族地;又有東西二市,商賈往來,絡繹不絕。

    薛光裕一行人交了路引,從西邊的城門進了汾陰城,城內的喧鬧聲,撲麵而來。

    目力所及,兩側是黃土夯實的坊牆,磚石浮於表麵,顯得更加堅固、厚重,腳下青石鋪路,卻已被黃土掩住了本來麵目。

    不同於長安城的大氣磅,江左各州的精雕細琢,此處的汾陰,將二者結合,給人一種不一樣的視覺衝擊感。

    屋外,木梁為骨,砌以磚瓦石牆,輔以遠處黃土高坡,滾滾黃河,像是有一關東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屋內,廊腰漫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精致卻又有些粗獷,典雅又不失大氣。

    一路走走停停,四處瞧著,幾柱香的功夫才到了薛府。臨街開門,少了左右執戟,卻不失半點威儀。

    府門緊閉,與薛光裕想象中的熱鬧場麵完全不沾邊。

    “陳守,下馬叩門。”

    “喏。”

    陳守翻躍落地,從薛光裕手中接過名帖,走上前去。

    鎏金的銅環重重地敲打在薛府的大門上,發出“咚”、“咚”聲,打破薛氏門前的寧靜。

    不一會兒,正門旁的側門打開,從邊走出一灰衣老仆,上下打量一遍陳守,隨後躬身施禮,疑惑的問道:“足下何人?遠到而來,所為何事?”

    陳守大步上前,將手中名帖遞過,答道:“主薛光裕,出自北房,今左遷汾陰縣丞,特來拜會。”

    老仆聞言,越過陳守,向他身後看去,見著薛光裕一行人,心中有了定數。

    “請郎君稍等,容老奴回府稟報。”

    “自然。”

    老仆回身,關上門,快步離去,陳守也回到薛光裕身旁,明情況。

    不久,府門大開,從府中走出數人,為首的一人,六尺有餘,模樣清秀,衣著華貴,從正門跨出。

    薛光裕見此,翻身下馬,走了過去。二人見禮,來人笑著道:“這便是我薛氏麒麟兒了吧?某名信,家父名廣,光裕可稱某信兄、元宗兄,最好是稱四兄,這樣顯得親切。”

    “四兄。”薛光裕施禮,叫了一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鑄唐》,方便以後閱讀鑄唐第七十七章 汾陰,薛氏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鑄唐第七十七章 汾陰,薛氏並對鑄唐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