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 內部刊物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雲和山的此端 本章:第八百零五章 內部刊物

    樓房。

    楊改革正在認真的批改著作業。

    這份密函,卻是南方徐光啟的。

    楊改革看著這封密函,陷入了沉思,按照徐光啟的法,南方的水泥需求量,遠超自己的想象。

    或許是自己推銷水泥的效果實在是太好;或許,也是眼見為實;或許,是這些隻知道撈錢的大地主們開竅了,居然有相當多的人願意站出來,要第一個吃螃蟹。

    按照徐光啟信上的,有不止一個人想建造大型的水力磨坊,以舂米磨麵,供比如上海,比如南京等城市的消費,這些城市的人口集中,河運便捷,普通的磨坊並不能滿足這些城市的需求,或者是成本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特別是上海這個新興的城市,因為人口增長巨大,對米,麵的消費量也是劇增,這個市場已經大到能支撐起“工業化”舂米和磨麵的程度了,也就是這封信上的,要建大型的水力磨坊。

    而新的大型的水力磨坊,無疑是需要水泥來作為建材的,在江南,傳統的水力磨坊遍布各個鄉村,幾乎已經將適合安裝傳統水力磨坊的地方占盡,要想建新的,大的水磨磨坊,必須還得想其他辦法,必須在傳統水力磨坊不適宜的地方打主意,比如更大的河流,建更大的引水渠,以前沒有能改造的地形地貌,現在卻可以,這就必須依靠水泥這種能建材。

    傳統的水力磨坊遍布各個鄉村,磨米磨麵都是在這些磨坊進行,一大缺點就是加工地點的分散,導致了加工成本的上漲,如果有靠近大型城市,而且大型的加工場,則無疑成本要降低很多。

    徐光啟執意要建大型水利磨坊的原因卻還有其他,主要是從大琉球,從洞庭湖等糧食基地送來的糧食越來越多,而且是常態化,需要有一個大型的加工工廠來消化這些糧食,以往的糧食,都是江南各個鄉村產出之後,自行在當地的磨坊消化,變成米和麵供城市消耗。

    而大琉球和洞庭湖等地方送來的糧食,若是再返回到這些水力磨坊去磨成米麵,由於加工地太分散,成本更加高昂,再加上這些糧食有儲備糧的意思在麵,所以,徐光啟倒是建議,在上海附近建一座大的水力磨坊中心,以降低糧食生產的成本,再就是還是要把糧食生產的主動權抓在手中,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手有了磨坊,也更不擔心那些當地的糧商再起什波瀾。

    楊改革倒是很同意徐光啟的做法,糧食這個東西,是越穩妥越好,也就是,依靠別人,任何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要不得的,這就是拿國家開玩笑,商人資本家在這方麵從來就沒底線。

    建大型的水力磨坊中心,楊改革肯定是同意的,上海是楊改革費了大力打造的新的中心,糧食集散中心也是其中之一,勢必要有相配套的糧食加工能力,可讓楊改革感到為難和尷尬的卻是徐光啟打算親自上陣,要親自建這一座大型水力磨坊中心。

    楊改革才想起來,徐光啟也是個全才,在農業上麵的作為也是不的,擺弄這些機械,也算是“本行”了。

    為此,楊改革也是頗為頭疼,建這個大型是水力磨坊肯定是有必要,肯定是好的,可讓徐光啟親自上陣,卻是不行,楊改革還希望徐光啟多活幾年呢,這艸勞怎行?拒絕?

    為難了一陣,楊改革卻又不得不考慮其他的事。

    南方不光光是這一處地方想建這種大型水力磨坊,很多地方都想修建更加堅固和耐用的水力磨坊,因為水泥的出現,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大增,新的,更大的水力磨坊勢必要擠壓傳統的水力磨坊,這幾乎就是一個趨勢,據楊改革所了解到的情況,水力磨坊這個產業,卻是一個良業,是很多人都喜歡投資的一個行業,畢竟大家吃的米和麵要靠磨坊磨出來,所以投資磨坊,世人對此並沒有什反感,反而很讚成和流行。

    也就是,南方的水泥需求量,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大。

    還有就是中國人對土地的熱愛,還是超乎楊改革的預料,也或許是自己推銷水泥的力度夠強;或許是很多人開竅了,南北方都有不少人準備引進水泥來修建引水渠,準備將更多的土地開辟成良田。

    旱地,荒地的價值並不高,也並不值錢,和良田相比,價值相差巨大。旱地從幾分銀子到幾錢銀子不等,但水田,良田的價格,則是在數兩之間,甚至是十數兩,如此之大的價格差距,使得修建引水渠改旱地、荒地為水田有了必要。

    特別是在北方,在如今糧食高漲的情況下,一畝好的水田所帶來的收益,是極為可觀和誘人的,修建引水渠的**也就愈發的強烈。

    楊改革也是頗為自嘲,這大概也是自己把水泥的推銷做得夠深入的原因,水泥這股風,自己一兩年前就開始放了。從修建實物,比如教堂,比如下水道,到比如還在論證中的人壇,到用紅夷大炮開推介會,到修建水壩,到如今自己在這水泥樓辦公,這些都是自己推銷水泥的手段,想做到了這種程度,水泥若是還打不開銷路,那可真的是白瞎自己做了這多事了。

    按照楊改革所知道的,能修得起引水渠把旱地,灘塗變成良田的,無一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也隻有他們才能一次動用數千,乃至上萬兩的投入來做這種事。而這些人家的後台,很多都是楊改革的熟人。

    楊改革並不介意這些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獲得更多的土地,對於因為土地兼並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楊改革也是知曉的,可楊改革是皇帝,並不是造反者,並不打算推倒這個國家來重新分發土地,對這種事,也基本是無可奈何,也不願意去管。

    土地兼並所帶來的後果自然是更多的農民破產,這在其他時候是可怕的,甚至會造成一個國家、王朝的覆滅,可現在,楊改革卻是希望這種後果的,沒有破產的農民,就不會有進城的工人,沒有工人,就沒有稅收,從工人手上收稅,遠比在農民身上收稅靠譜。

    工業化已近啟動,殖民擴張已經啟動,楊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破產人口,需要打破土地對人口的束縛。無論是災也好,還是這種土地兼並會導致帝國覆滅的[***]也罷,總之,這些都是楊改革所熱愛和喜歡的。

    當然,敢放任這種事情,手也必須有一定的底線和底牌,那就是對糧食有一定的調控能力,必須要有自己的糧食基地,而糧食基地,楊改革也已經基本打造完畢,所以,對這種事,楊改革並不是很擔心,曰後南洋,印度洋的擴張,勢必還會有更多的糧食基地,借助信風,季風,借助發達的燈塔網,借助發達的海運,楊改革自信,可以不用擔心這方麵的事。

    思索了一陣的楊改革,拋卻掉一些煩惱的事,轉而考慮起其他的事來。

    徐光啟親自動手修大型水力磨坊中心是不行的,頂多隻能讓他提一些參考意見,頂多能以他的名義主持,這是楊改革的底線了,楊改革實在是不想讓徐光啟過於勞累。

    對於如此旺盛的水泥需求量,楊改革給徐光啟的批複就是先建水泥場,先把水力水泥廠建起來再,沒有大型的水力水泥廠,這水泥的產量和價格是不可能大規模應用的。水力水泥廠,卻還需要修建水力設施,卻又需要孫元化那將技術轉移過去。

    技術的轉移和互相論證,其實也一直在進行,楊改革麾下的各種科學技術實際一直都在互相的交流和互相論證,開闊這群先行者目光和知識,是楊改革一直在做的,這也是楊改革每需要批改大量作業的原因。

    不過,隨著所需要批改的作業越來越多,所涉及的麵也越來越廣,所涉及的人越來越多,楊改革是感覺吃不消了。

    從孫元化那的各種冶金技術,機械技術,到水壩的修建方式數據,到張顯庸那的生物科學,到琉璃齋的玻璃製造技術、能力,到曆局各種文,地理,海況等數據等等的創新和進展,這些,幾乎都是通過楊改革來中轉的。

    楊改革將各處收集起來的技術進展信息,各處發來的求助信息分門別類的整理,然後各自給予回複,或者是給予提示,這占了楊改革批改作業中的很大一部分。這些都是如今這個時代頂尖的科技,每一個的進步都飽含著工作人員的辛勤,每一個數據和結果都是拿銀子碓切出來的,都是需要保密的,楊改革也輕易不敢隨便的讓人代勞,可如今,楊改革實在是吃不消。

    隨著知識麵,涉及範圍,涉及人員的擴大,楊改革不得不考慮辦一份內部的科技交流刊物,來供自己麾下的科技人員交流。

    這個決定,楊改革遲遲不敢下。在這個保密手段和措施不咋樣的時代,在保密意識不那強的明朝,技術外泄隻怕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楊改革實在是受不了如此龐大的作業量了。還是狠下心來,做這一份內部刊物,將自己麾下各處的科研科技成果進展做一個刊載,也免得自己一個一個的回信,一個一個的解答。至於技術外泄,這也是沒辦法的,隻能盡量保密了。

    “大伴。”楊改革收拾了思緒,喊道。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百度宅男當崇禎》,方便以後閱讀百度宅男當崇禎第八百零五章 內部刊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百度宅男當崇禎第八百零五章 內部刊物並對百度宅男當崇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