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水星,水星上的生命,較火星更適宜的環境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未來學者 本章:第34章 水星,水星上的生命,較火星更適宜的環境

    人類抬頭仰望星際,除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想象得到的“最宜人”的殖民地,似乎就是“離地球最近”的火星!但事實上火星的殖民不好弄,1世紀初的人類,固然被升空成本困在地麵上,所謂的火星生態圈實驗,投資浩大,有始無終:澳大利亞的實驗者,甚至在地球上模仿火星旅行,都已經耐不住寂莫。如果他們真的登上火星之旅,估計一多半會患上抑鬱症,甚至自殺身亡。即便是到了未來世紀,軌道升空的成本,已經因為軌道電磁炮,高音速空飛機,質能炮,(它們共同被稱為未來世紀航技術的三大發明),降低到人類國民經濟,基本上可以承受的水平上。但前往火星的旅行,仍然因為燃料成本而非常困難。

    一個火星年接近於兩個地球年,所以地球每年有兩次接近火星。理論上一年可以有兩次處於最接近火星的發射時機。在此意義上,火星似乎的確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但是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因為地球較之火星,處於太陽的低軌道。未來世界,最終會用“低太空,高太空”,簡單地描述了,類似地球之於火星,或者水星之於柯依帕帶以外的太空之間的區別。在“高低太空”的概念上,火星顯然處於比地球,需要更多“推進能源”,才能克服太陽引力的“高太空”位置。這樣就令到,如果簡單地以最近文距離向火星發射飛船的話,運載飛船必須攜載多得多的火箭燃料,才能飛抵火星。當然就意味著珍貴的有效載荷,會被相應地壓縮。

    所以在未來世界太陽係航的古往今來,除非是不計成本的緊急飛行,比如執行勤務的星球艦隊;否則從低太空向高太空發射的載荷,都必須先取道更低太空的水星和太陽本身的引力,經過漫長得多的航行,才能抵達火星。因此在此技術下的一次火星旅行,需要接近一年的時間。這樣也就意味著一個事實,1世紀初的航工程師,本應很清楚它的含意:金星和水星,實際上是比火星更近的星球,前往金星和火星更為容易。另一個未來世紀的曆史事實也將昭然若揭:在太陽係行星際航行年代,水星因為它位於向高太空較廉價地傳送負載的“引力加速點”上,因此它相當於太陽係內行星際航行的“交通要道”上,無可替代!其“地理位置優勢”,類似於近代的英國之於歐洲,或未來世紀初的月球之於地球。

    金星因為惡劣的大氣和貧瘠的礦產,對金星的殖民要推遲到未來0世紀以後;而水星的殖民條件,在月球已經成功殖民以後,就明顯超過了火星:水星更容易到達,它的極冠上有著現成的水資源,無須特別開采,它的岩縫峽穀,可以提供避開太陽光熱的良好的水星殖民地的棲息條件,它相對致密的結構和低引力,可以降低水星站和殖民地的建設成本;容易開采的金屬礦藏結合無窮盡的陽光,令到地球表麵以往所有金屬開采,變成產量低得可笑的原始工業。因此,當月球已經可以供應地球軌道上主要原料和航供應後,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目標,毫無疑問就是水星,而不是較地球而言,處於更高太空的火星。

    水星極冠的冰蓋,曾經令1世紀初的科學家,深為著迷。因為在更早的近代,地球人類很難想象,在離太陽如此近的水星上,居然還有“冰”的存在。但是當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於015年撞擊水星,證實了水星上確實存在水時,似乎又不算難以理解了:既然地球極地可以存在冰蓋,那距離太陽更近的水星,因為沒有大氣層的熱傳送,在太陽直射角度上同樣很的極區,具備保留冰的條件,也是理所當然。問題在於,既然水星上沒有大氣,那水星極地的“冰”是從那“殘存”來的?它當然不可能是太(陽形成之)初年代的水星表麵留下的水,因為水星自已的整個地殼和地幔,都已經在太初以降的曆次撞擊中被剝奪了。

    水星作為位於太陽最低太空的大行星,也較高太空的“兄弟”承受了多得多的撞擊。這種撞擊不但剝奪了水星的地殼和地幔的大部分,最近的一次撞擊,甚至破壞了水星的潮汐鎖定,令到水星到現在也沒有回到它的位置,本應因為太陽引力而呈現出來的潮汐鎖定上。如果沒有那一次撞擊,水星本應一麵永遠對著太陽,在太陽光芒下承受著讓鉛也被從岩石中融化,在水星表麵形成一個個大大的水銀和鉛熔融的金屬湖;而另一麵則是在永遠不見陽光之間,處於接近絕對零度的寒冷之中。由於那一次撞擊,水星目前的自轉,與太陽的公轉,仍然存在著三的偏差。這令到水星的日與夜,與它的公轉年幾乎一樣,但畢竟不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未來22世紀》,方便以後閱讀未來22世紀第34章 水星,水星上的生命,較火星更適宜的環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未來22世紀第34章 水星,水星上的生命,較火星更適宜的環境並對未來22世紀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