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錯覺的心理破壞力——習得性無助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Mr大明 本章:第一章 錯覺的心理破壞力——習得性無助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五年後你會變成什樣子?運動健將、成為百萬富翁、甚至是流行音樂明星、或是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並獲得一份可觀的薪水,還或是迎娶自己的夢中情人和她建造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這些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

    但你真的覺得這些夢想可以實現嗎?我的意思是在你的內心是不是還有個聲音,當你夢想成為一個流行音樂明星或是百萬富翁的時候,它用一個單調的聲音:“你沒有那大的實力,你會在未來0年做著同樣糟糕乏味的工作!”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隻有不到1%的人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感到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很有賦,很聰明,也刻苦努力,但他們為什不能致富,也沒有實現他們所追求的目標。

    這背後的心理學理論是“習得性無助”。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同樣的道理,大多數人在經曆了幾次失敗之後,心理就會適應生活中的失敗,開始相信有些目標是無法實現的,然後轉向那些可以讓他們忘記生活艱辛並給他們帶來短暫快樂的事情,如暴飲暴食或酗酒抽煙。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目標變成了快樂的幻想,即使你無意中實現了目標,比如通過彩票致富,你最終也會因賭博、奢侈等而窮困潦倒。

    保羅·科埃略最暢銷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通過男孩和店主的談話展示了這一點:

    “好,那你為什不去麥加呢?”男孩問。

    “因為它是一個夢想,讓我活著的夢想。我每的日子,都是一樣的,這些沉默的晶體、貨架。每的午餐和晚餐在同一個可怕的咖啡館。我擔心如果我夢想實現了,我將沒有理由繼續生活下去。”

    這是多年來慢慢養成的一種心理思維,這也是為什我們很難注意到這一點的原因。如果經常與你交際的人比如你的朋友或家庭成員總是無法實現目標,你就更難了。這讓你更加堅信你難以成功了。

    讓我給你舉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

    你在周一上班就開始計劃周末要做些有趣的事情,但周五下班後你就臥床不起,不停地刷手機,或是睡大覺。等到一個星期結束時,你把你周一指定的目標安排到下個周末。當另一個周末來臨時,你又一次做同樣的事情,隨著越來越多的這樣的事件發生,你放棄了,那個有趣的事情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幻覺。你總是感到困惑,無論你如何努力,你都不能讓自己完成這件事情。

    你花近千元報了健身房,幾周後激情消散後你就停滯了。取而代之,你參加了一場又一場的喝酒聚餐。幾年下來,飯店贈送了你一個大肚腩。

    職業方麵,你想要從事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者成為一名企業家。但是一旦開始工作,你就會發現它比你想象的要難。你的頭腦潛意識地告訴你,你已經失敗了,你可能會再次失敗,你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所以,如果你失敗了,為什還要努力呢?

    你有一個暗戀對象。你不敢主動認識她,跟她幾乎毫無交集。你更喜歡與她進行一次想象的對話,來一場腦海時而浪漫時而瘋狂的意淫。因為從過去的失敗中,你的頭腦潛意識地告訴你,你會再次失敗,但在腦海,每個人都遵循你的劇本,想象中的對話是安全和可靠的。

    有趣的是,我還看到有些人有時會找到他們的夢中情人,但又很快分手。但分手僅僅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的夢中情人在和他們約會,而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動機,比如金錢、相貌等等。他們的頭腦是如此地習慣拒絕,以至於他們無法坦然接受他們的成功。為了平衡這種心理,他們會有意無意做一些破壞兩人關係的事情,從而來證實自己的預言。

    心理學上把這稱為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例如若你自認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概念放在管理學上就有這樣的演繹:有人對你你跟這個下屬合不來,你就會不知不覺的專挑對方缺點來看:他眼細鼻扁頭皮多,聲大沒準廢話一籮筐,越看越不順眼,結果大家因事而反目,完全不能合作,預言便實現了。相反地,假如你相信下屬是能幹的,你自然會多給他機會去發揮,他犯錯了你會包容,結果他亦不負你所望,成為一個出色能幹的人。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心靈問診》,方便以後閱讀心靈問診第一章 錯覺的心理破壞力——習得性無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心靈問診第一章 錯覺的心理破壞力——習得性無助並對心靈問診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