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和他的《海權論》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末世戰車 本章:馬漢和他的《海權論》

    馬漢,美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曾兩度擔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他在1890年-1905年間相繼完成了被後人稱為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海權對曆史的影響1660-178》、《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181》和《海權與181年戰爭的聯係》,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

    《海權論》通常是指《海權對曆史的影響1660-178》。此書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海權論》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與前蘇聯等國都先後將其作為製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被譽為是近代製海權理論的奠基之作。

    直至今,《海權對曆史的影響》仍被認為是曆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軍事名著之一。

    馬漢的海權論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四點:

    (1)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馬漢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即海權。“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馬漢的這一論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權的內涵和外延。他所的海權應該包括海上軍事力量和非軍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擁有的艦隊,包括附屬的基地、港口等各種設施,後者則包括以海外貿易為核心的,和海洋相關的附屬機構及其能力,也就是國家海洋經濟力量的總和。從物質形態上來,海權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實力。建立和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對促使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積累、奪取製海權和打贏海上戰爭以及維護國家國際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此觀點看,海權不僅標誌著一個國家利用海洋和控製海洋的總體能力,同時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成為一個偉大民族。因此,馬漢的海權論實際上是論述如何通過奪取製海權以達到控製世界的理論。

    ()影響海權的六個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如島國,既不靠陸路去保衛自己,也不靠陸路去擴張領土,而完全把目標指向海洋,比大陸國家擁有更明確的向海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發展海權的優越條件。

    二是自然結構。致力於發展海權的國家,必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要有許多能夠得到保護的深水港灣以及深入內地的大河等條件。

    三是領土範圍。國家發展海上力量必須要有一定麵積的領土作為依托,領土的大要與國家人口的數量、資源及其分布狀況相稱。

    四是人口數量。人口以從事海洋事業的人員為主,可以為海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兵員。

    五是民族特點。一個海軍強國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質利益,追求國內外有利可圖的商業往來,也可概括為一個民族強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政府性質。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識且對海軍重視,政策上具有連續性。

    ()海權與陸權之間的關係。馬漢認為:海權與陸權相互製約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視陸上“依托”對海上力量的意義。

    (4)海權的運用必須遵守“戰爭法則”。馬漢在書中用大量戰例具體闡釋了一些重要原則,如集中優勢兵力原則、摧毀敵人交通線原則、艦隊決戰原則和中央位置原則等。

    《海權論》一書大致內容如下:

    (一)馬漢引證英國在拿破侖時代的戰爭中獲得海上霸權的事實,來證明欲發展海權必須以強大的海軍控製海洋,以掌握製海權:拿破侖幾次企圖渡過海峽征英皆告失敗後,於一七九八年征埃時,其海軍在尼羅河口海戰時遭英國納爾遜將軍所率領的艦隊重創,地中海製海權盡失,本國與埃及遠征軍的交通線被切斷而告失敗。

    一八一年,拿破侖為了削弱英國的商業,號召各國“武裝中立”,俄國、丹麥、瑞典及普魯士皆參加,一致反對在波羅的海行使交戰國權利。英國必須仰賴波羅的海各國輸入橡木、繩索和帆布,所以無法容忍上述諸國參加武裝中立,乃派遣波羅的海艦隊,以武力來打破拿破侖的武裝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戰中擊敗丹麥海軍艦隊取得進出波羅的海的自由後並進入芬蘭灣,打破武裝中立的政策。(參閱《中外戰爭全史》第九冊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一八五年在特拉法加海戰中,英國艦隊擊敗法西聯合艦隊,建立英國海軍的無敵霸權。(英國指揮官納爾遜將軍在此役中殉職)注:請參閱《中外戰爭全史》第九冊第二十二篇第四章。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朽爛紅木殿》,方便以後閱讀朽爛紅木殿馬漢和他的《海權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朽爛紅木殿馬漢和他的《海權論》並對朽爛紅木殿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