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回:發詔征賢衛綰丟官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小辰澤 本章:第一七一回:發詔征賢衛綰丟官

    送別劉啟的場景中,我們又看到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情一幕。

    竇太後與他的兒子這輩子有很多的互不理解,但在人永隔的這一刻,哭得最傷心的還是這位滿頭白發的老太太,在這一刻,她不是太後,她隻是一個母親,一個永遠失去兒子的可憐母親。

    年少的劉徹站在祖母的旁邊,看著祖母傷心欲絕的樣子,他有絲不忍,卻找不出合適的話語來勸慰。有些時候,宣泄的眼淚往往任何的話語更加給力。

    躺在棺樽的人同樣是他的至親。劉徹能感覺到,他的父親能夠含笑而去,大半的原因在於自己。那笑容,包含著期待,也包含著信任。

    公元前141年,送走了劉啟,十六歲的少年劉徹繼位為帝,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從此拉開了序幕。要漢武時代,得先從年號開始起。

    年號這玩藝兒,可以稱得上是我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發明,而他的發明人便是劉徹,這東西有什用呢?

    顧名思義,年號是給紀年取個名字。劉徹在公元前11年創立年號,他的初衷是不僅要給這個時代烙上強烈的印記,更要避免父輩們那種簡單的紀年辦法。以前的帝王紀年帝號或廟號,所謂廟號,是指在廟的靈位,如太祖,高祖,太宗,而帝號可以理解為諡號,可以看作帝王一生的概括,如文帝,景帝。

    由此看來,帝號和廟號是皇帝死了之後才能議定的。

    有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試想假如你是文帝時代的人,你要寫一封信給別人,洋洋灑灑熱情洋溢寫了一大篇,最後需要表明一下時間了,放在有年號的年代,這根本不是問題,但是那時代沒年號,那就得犯難了,總不能落款太宗某年,筆這樣落下去,相信不久之後你的人頭也得跟著落下去。皇上他老人家又沒翹辮子,你就給他定了個廟號,到頭來不但廟號不成立,你自己得進廟了。

    那怎辦呢,總不能直呼其名吧!顯然不能直呼其名,不避諱也是嚴重的犯罪。

    不過,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有文化的人可能會用幹地支,或者大漢某某年,沒文化的就幹脆不寫,收信的人自個兒去琢磨吧。由此看來,沒有年號確實麻煩。

    漢文帝時,為了方便,劉使用前元,後元來紀年。而到景帝時,他使用了前元,中元,後元來紀年。

    如今,劉徹認為自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身強體壯,一口氣活到七八十歲,應該沒有問題。僅用前中後那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這種紀年辦法無法反映國家大事和他的心情,實在不像話。

    劉徹在公元前11年,也就是他即位後的第二十九年創建了年號,並且將年號追溯到他登基開始,也就是他在前141年登基,登基第一年不能改元,所以第二年前140年為建元元年。

    他的這一創舉被一直延續下來,年號也因此被賦予了更複雜的意義,它代表了一個合法的政權,也代表了一個時代。在曆史中,臣服的政權都會被要求“奉正朔”,這個正朔就是指年號。

    劉徹在年號上的創舉證明了他性格的一大特點,求變。

    他的一生都在求變,在攻擊他的人眼,求變可以理解為折騰,折騰來折騰去最後把家底給折騰光了。當然,在讚揚他的人眼,求變可以理解為有所作為,有所作為的結果是創造出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

    建元元年前140年,劉徹登基的第二年,十七歲的劉徹就迫不及待的下了一道詔令。這道詔令是跟人才有關的。

    他下令,各級官員,列侯,宗室必須向朝廷舉薦正直賢良,敢於直諫的人。

    一道詔令,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極大熱情,整個國家突然緊急動員起來了,為了迎合新皇上的政令,各地稍有名氣和文才的人源源不斷地被送到長安城。

    那段時間,在長安城的各大要道上,出現了一個以往難有的景象,客流量猛增。來來往往的人有有笑,時而高歌,時而低吟,無論乘快馬的,還是坐牛車的,身上都別著一堆書簡。

    這個現象類似於以後的進京趕考,隻不過那時候叫應征。

    征召製度有別於科舉製度,前者沒有常製,舉行與否全在於子想不想招聘新員工。而科舉製度則是定製,隔年舉行,以舊換新。

    因此,同樣是為了搜羅人才,但漢代的群眾算是開眼界了。長安城幾之內聚集了眾多的文人雅士,除了刺激了長安消費,而且還讓不少文盲們看到了斯文的力量。滿大街的之乎者也雖然令人討厭,但是大街巷中開門做生意的老板們,甭管是開鋪子的,擺攤的,賣包子的,賣菜的,掙完錢之後,還能受到文人士子們的禮敬,怎也是一件快事!

    不過,這多文人士子,卻讓主管征召的大臣們犯了愁。這多文人士子,新子即便每人看一眼,一句話,也得個把月不吃不喝不睡覺。這可不行。大臣們出於對皇帝身心健康的考慮,還是決定先篩選一番。於是,幾經篩選下來,最終留下的隻剩下百餘人。

    剩下的這些人獲得了與劉徹見麵的機會,用較官方的術語來,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問策。劉徹將這百餘人一一召見,親自與其討論治國之道,考完嘴上的功夫,每人還要寫一篇文章,展示筆頭上的功夫。

    這一來,又一批才疏學淺,走門路托關係進來的被淘汰掉了。劉徹雖然年少,但憑借著非凡的聰明和勤奮好學,對於各種經書子集即便不能有多深造詣,早已是爛熟於胸,張口即來。

    所以,要在劉徹的麵前混過去,難度極大,大部分的參加策問的人用事實證明寄希望於糊塗考糊塗,結果隻能是自己一塌糊塗。

    劉徹很快獲得了回報,還是從一堆沙子中淘到了自己想要的金子,董仲舒,公孫弘,嚴助等人。我們先來認識董仲舒,這位思想界的教父級人物。

    董仲舒,廣川郡人,景帝時任博士,因為學的是儒學,混得不好,他隻能繼續專心治學,學問日益精進,在很多學子眼中,儼然已是一代宗師。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秦漢戮》,方便以後閱讀秦漢戮第一七一回:發詔征賢衛綰丟官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秦漢戮第一七一回:發詔征賢衛綰丟官並對秦漢戮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