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如議郎”...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目標淨壇使者 本章:之“如議郎”...

    在短評今的三國風雲人物之前,我想微評兩個不太重要,卻又衝豪氣的“大丈夫”

    丁管,史無所載,或者為羅貫中杜撰人物。

    公元189年九月朔,董卓請漢少帝升殿議事,滿朝文武大臣盡皆出席不敢不來。董卓拔劍在手,對眾大臣道:“子暗弱,不足以君下,今有廢立策文一道。宜為宣讀。”就命令李儒將策文宣讀了一遍,遂廢少帝為弘農王,請奉陳留王為帝。李儒讀完,董卓叱令左右將劉辯扶下金殿龍椅,解其璽綬,北麵長跪聽候發落。劉辯與母親何皇後,嚎哭不已。滿朝文武莫不悲慘。可是——卻沒有人敢發一言。

    這一段雖然是演義,卻與曆史無所出入,是真真正正的曆史。無論是《後漢書》還是《三國誌》《資治通鑒》都沒有任何一個人——在這——就在董卓廢少帝的時候挺身而出仗義直言。真是讓人情何以堪啊!一向倡導忠義的羅貫中自然是看不下去的了。於是不由自主在這杜撰了一個忠臣丁管的形象。原文如下:階下一大臣,憤怒高叫曰:“賊臣董卓,敢為欺之謀,吾當以頸血濺之!”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書丁管也。卓命牽出斬之。管罵不絕口,至死神色不變。後人有詩歎之曰:“董賊潛懷廢立圖,漢家宗社委丘墟。滿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伍孚,字德瑜,東漢末年汝南吳房人,官居越騎校尉。大多數人都知道孟德獻刀刺董卓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伍孚藏刀刺董卓的故事。刺殺董卓的第一人乃是伍孚。

    董卓鴆殺少帝以後,每日淫亂宮廷,奸宿宮女,殘害忠良,禍害百姓。伍孚心中憤慨不已,決定伺機刺殺董卓,於是每穿鎧藏短刀利刃於朝服之內。一,董卓入朝,伍孚迎上前去,拔出短刀刺向董卓。卻因董卓力氣強大,被其摳住,終將伍孚揪倒,喝左右武士將伍孚擒住(《三國演義》中為呂布將其揪倒擒住)。董卓喝問道:“是誰叫你造反的?”伍孚怒目而視,喝道:“你又不是子,我也不是你的大臣,何反之有!你罪惡滔惡貫滿盈,人人得而誅之!我恨不能將你車裂以謝下!”董卓大怒,命將伍孚牽出剖腹施以千刀萬剮之刑。伍孚致死罵不絕口。後人有詩讚伍孚道:漢末忠臣伍孚,衝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

    羅貫中安排在丁管和伍孚被害之後的兩首歎讚之詩,皆以“丈夫”結尾,可謂慷慨激昂,濃墨重彩。不由讓人讚歎,丁管伍孚雖死而猶容。就連後世的書評家鍾敬伯也感慨地寫到:“丁管擊卓而死,伍孚殺賊而亡。兩人並稱丈夫。忠魂猶繞漢庭。”

    雖然也有人,伍孚少智,不如曹操“獻刀刺董”來的機智,可以全身而退。其實以a看來,曹操固然聰明保全了自己,又幹出了一番事業,可畢竟落得個奸雄少忠的名聲。伍孚固然少智,或許迂腐了點,畢竟留下了漢末忠臣的盛名,也死的壯烈,死得其所。

    而我們今要的這一位則與這兩位正好相反,他就是袁隗。

    袁隗,字次陽,豫州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別看他在《三國演義》隻出場過三回。名字出現不過六次,卻是個位列三公,官居太傅的大官。據《後漢書》記載袁隗“少曆顯官,先(袁)逢為三公”。何進當政的時候,因其德高望重任其同錄尚書事。也一同參與了謀誅宦豎,招外兵入京的全部過程。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看到袁隗有任何一句有價值的建議,或者勸阻過的話,哪怕是像袁紹一樣出一個餿主意都沒有。看《資治通鑒》關於袁隗的記載,最有趣的,記憶最深的就是兩個字“為”和“罷”。

    “(熹平元年)十二月,以大鴻臚袁隗為司徒。”“(熹平五年)冬,十月,司徒袁隗罷。”“(光和五年)夏,四月,旱。以太常袁隗為司徒。”“(中平二年二月)司徒袁隗罷。”“(中平六年四月)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

    到這才終於出現了轉機,有了兩條勉強算是有價值的記載“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卓以廢立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方便以後閱讀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如議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如議郎”...並對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