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天下第一...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目標淨壇使者 本章:之“天下第一...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風,海水知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這一首描寫思婦懷人的漢樂府歌詞,叫做《飲馬行》,又叫《飲馬長城窟行》,相傳正是蔡邕所做。所謂長城窟,是長城邊上可供行人飲馬的水窖泉眼。唐朝時《五臣文選注》中這樣寫到“長城,秦所築,以備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飲馬。征人路於此而傷悲矣。言下征役,軍戎未止,婦人思夫,故作是行。”

    有人這首歌詞所描繪的是漢時下層人民的生活,與蔡邕的身份不相符,以此來明是一首假托之作。其實漢末時征役頻繁,遊宦盛行,或許正是蔡邕在遊曆的途中見到民生疾苦有感而作,亦未可知也。這也正是一個有著“下第一國士”之稱的人所必然擁有的悲憫情懷。

    今我們就來一這位素有“國士”之稱的蔡邕。

    首先普及一下漢語拚音知識“邕”這個字讀作“yng”發“擁”音。以前讀《三國演義》的時候,被這個字的下半部分所誤導,一直讀成“邑(yi)”。

    蔡邕,字伯喈(ji),陳留圉(yu )(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蔡氏祖上在有漢一朝,一直是名望之家。王莽篡漢的時候,蔡邕的六世祖蔡勳麵對新朝的征召不為所動,感慨地道:“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況可事二姓哉?”於是帶領全家逃入深山隱居,誓不出仕新朝。

    少年時蔡邕師從太傅胡廣學習,以博學著稱,喜歡文學、數術、文,以及音樂。他生性至孝,母親病重臥床三年,他勤謹侍母,無論寒暑未曾解過衣帶,曾經連續七十多不眠不休。母親去世以後,他就遵守禮製在墓旁搭設草廬為母守孝。野兔在他的廬舍旁邊安家,就連樹木都生出了連理枝來,引得許多人前來觀看。蔡邕不但至孝,而且仁義,他與叔父,叔伯兄弟一同居住,從來沒有鬧過矛盾。自蔡邕以上蔡氏三代人都沒有分過家產,大家都稱讚蔡邕的品德。

    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專政,他們聽蔡邕善於鼓琴,就讓桓帝下令陳留太守督促發遣蔡邕來京。蔡邕本來無心出仕,在走到偃師地方的時候就假裝稱病才得以返回。後來就在家中閑住品鑒古玩,不與時人往來。

    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征召為府中輔佐的官吏,被橋玄所器重,推薦他出任為河平縣長,後朝廷召為郎中,在東觀校書。所謂東觀,是中國東漢宮廷中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著述的地方,是東漢著名的藏書室及史學館。熹平四年,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太史令單颺等,奏求訂正《六經》典籍,得到漢靈帝允許後,蔡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史稱熹平石經。我在《“尚書”盧植》一篇中有所言及。當石碑刻成之日,前來觀摩的人絡繹不絕,每日車乘過往千餘輛,布滿街巷。

    後來蔡邕被升為議郎,在做議郎的期間,蔡邕以剛直不阿的性情屢次上書得罪了很多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方便以後閱讀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天下第一...並對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