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章 治大國如同顛鍋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飽吹餓唱 本章:1573章 治大國如同顛鍋

    朱由檢讓廷臣們章,就刊登在《京華時報》當的頭版頭條上,題為《肅寧賦役亂象》。請大家搜索!的文章並未署名,是以一個當地童生的身份,講述北直隸河間府肅寧縣在征收田賦分派徭役中的種種積弊。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投獻。與投獻皇莊類似,肅寧縣民田也存在大量的投獻現象。不過他們投獻的對象不是皇莊,而是不需要納糧的官紳。魏忠賢就是肅寧縣人,俗話“一人得道雞犬升”,他的族人,比如侄子魏良卿,發跡以後在肅寧縣大肆買地。

    魏良卿當時獲封寧國公,按規定他名下的田地當然不用納糧。問題是肅寧縣的很多地主與魏良卿勾結,以“投獻”名義把自己的土地掛到魏良卿名下,這樣也就不用交田賦了,隻需要給魏良卿一些好處便可。結果他們皆大歡喜,隻是朝廷受損。魏忠賢倒台魏良卿失勢以後,這些地主又與當地官府勾結,把“投獻”之地拿出來,改投在其他官紳名下,仍然繼續偷稅。

    二謊報災情。因為朝廷有規定,因災減產絕收,可以蠲免田賦。當地地主便勾結官府,幾乎年年報災,沒災報成有災,災報成大災。朝廷又疏於巡查,便年年被這糊弄,不知少收了多少該交的田賦。

    三糧長弄權。官府嫌征糧麻煩,但為了應付征糧任務,體現政績,往往把征糧權“轉包”給某些大戶,這樣的大戶就叫“糧長”。每到夏秋征糧之時,這些糧長把固定數額的田賦交上去,官府就算完成任務了,然後糧長再向農戶挨家催征。這麵就有諸多弊端,糧長經常利用農戶不熟悉朝廷法度,肆意濫征,如農戶敢“抗賦”,便送交官府治罪,致使農戶苦不堪言。

    四淋尖踢斛。征收田賦時,都是堆成底圓頭尖的糧食堆,老百姓堆好以後,官差故意在糧堆上踢幾腳,溢出來的穀物不準納糧人往回掃,也不算納糧之數,是彌補糧食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實則都是地方官吏私分了。數額雖然不大,但給百姓造成的印象極壞,嚴重敗壞了朝廷和官府的形象。

    五銀錢折價。田賦分征糧和征銀二項,其中征銀時,因為老百姓平常很少用價值較高的銀子,而是用價值較低的銅錢結算,但交田賦時,必須兌換成銀子。官兌的價格是一兩銀子兌一千文銅錢,但實際上民間銀賤銅貴,一兩銀子隻能兌六七百文銅錢。賦吏強迫老百姓用官價兌換銀子,轉手就用市場價再把銀子換回來,每征一兩銀子,便可獲得三四百文的利潤,這些利潤全被他們中飽私囊了。

    結地不不酷敵察陌陽吉技由

    六濫收火耗。官府征收上來的稅銀,按規定要重新熔煉成五十兩一錠的金花銀,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損耗,稱為“火耗”。官府便以此為名,向百姓額外征收“火耗”銀,征收比例並無定限,但肯定比實際損耗大得多,多出來這部分,也就進了私人的腰包。

    廷臣們其實心都明白,這些積弊可不是肅寧縣獨有,全國各地皆是如此。這些玩意雖上不得台麵,卻是人人熟知的官場“規則”,誰做地方官都是這玩,否則怎會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如今卻讓《京華時報》捅了出來,被皇帝揪住不放,這讓這些大臣們情何以堪?尤其肅寧知縣還是個東林黨,如果皇帝借著這個由頭,開展對東林黨的打擊,那可怎得了?

    因此廷臣們紛紛發言,一種言論以李標為代表,認為田賦至重,是朝廷官府管的事,這個童生的言論屬於“妄議朝政”,且有誣告官府之嫌,理應從重懲處。而《京華時報》刊登這種文章,同樣必須得查處。《京華時報》本為圓妃所創,他們並不是不知道,但此時也管不了那多了。

    另一種言論以錢龍錫為代表,認為即使該童生所言屬實,也屬“積弊”,一兩百年都是這下來的,難以輕改。如果急於革除積弊,搞不好會直接影響田賦的征收,反而導致朝廷的財政出現更大困難。用錢龍錫的話,這叫“治大國若烹鮮”,隻能徐徐改之,不宜大動幹戈。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崇禎:重征天下》,方便以後閱讀崇禎:重征天下1573章 治大國如同顛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崇禎:重征天下1573章 治大國如同顛鍋並對崇禎:重征天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