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詩篇)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趙大大白 本章:知識(詩篇)

    《詩經》是大陸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05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隻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麵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麵麵,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

    《詩經》總共有05篇詩歌,又被稱為“詩三百”。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隻有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

    《詩經》中《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也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鄶、曹、豳。

    《雅》分為《雅》(74篇)和《大雅》(1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大雅多為貴族所作,雅為個人抒懷。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穀風、何草不黃等。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毛詩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頌之聲較風、雅為緩。”(《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分“周頌”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也就是現在所的修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懾天威》,方便以後閱讀懾天威知識(詩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懾天威知識(詩篇)並對懾天威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