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15日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小說2016 本章:1976年7月15日

    與浩然談到創作上的一些問題。他:“發生和發展著的新生活,是滔滔奔流的清泉,是馨香美味的米糧。一個人如果不經常地喝水、吃飯,借以供給和促使新陳代謝,胃囊再大,儲存也是有限度的,肉體生命肯定要完結。那用頭腦和筆反映生活的作家,如果中斷了新生活素材的來源,生活底子再豐厚,也要囤幹倉盡,藝術生活也要畫上句號了!”浩然:“作者置身在長滿生活素材的花果山上,卻不知道哪種果子酸,哪種果子苦,哪種果子香,哪種果子甜。站在樹下,空著兩手徘徊,這能是藝術技巧問題嗎?或者,他對那些果子,不論其酸的、苦的、香的和甜的,沒有分辨,也不會分辨,全都兼收並蓄地采到筐子,這是采摘技巧問題嗎?以創作素材,記錄了滿滿幾本子,卻是原始的、蕪雜的,真與偽,醜與美,新與舊,本質與現象,全都混在了一起,這能是藝術技巧問題嗎?藝術技巧的存在價值和主要作用,是幫助作者把他從現實生活中體驗、感受的創作素材,集中和概括地再現出來。它不能把作者沒有體驗和感受的東西變成有,也不能把作者體驗、感受不深刻的東西變成深刻,更不能把作者體驗、感受不正確的東西變成正確。”他還:“一個文學作者,他的觀察力一定要十分敏銳。首先要‘敏’,就是敏捷,反應快。在生活中,一般人沒有留神的現象,你一觸就看到了;一般人雖然看到了,但還沒有摸清頭腦的時候,你一把就抓住了。同時還要‘銳’,就是銳利。遇到事物現象,像針一樣,噌的一聲紮到底,觸到生活的神經上;像透視機一樣,嚓的一響就照亮,看到事物的內髒。他又應當像鏡頭那樣,及時地把事物攝取下來,又如同化學分解液那樣,準確地把事物區別清楚——這樣,為藝術表現生活就備下了原料。”他還把作家比做木匠,他:“寫作經驗豐富的同誌,就如同老木匠下料一樣,他會在一邊選擇原材料的時候就一邊考慮它們的實際用途:眼前是長的、短的、直的、彎的楊、柳、榆、槐各種木料,腦子卻同時閃動著柁、梁、檁、柱以及板凳和切菜板了。學習別人的成功的創作經驗,是豐滿我們智囊的一條支渠。但是,讀別人的作品,不能作為補充自己生活素材的手段,隻能當成提高觀察生活能力的一種協作力量,學習人家正確地吸取生活和準確地表現生活的方法和規律。”他:“一個革命作家,他應當是一棵大樹,聳立在大地之上,聳立在森林之中。樹木,它在下麵的根須伸延多遠,它的樹冠就多大。根深才能葉茂。”

    緊急通知: 最近發現很多高仿網站或app!導致很多用戶反應賬號密碼錯誤,無法登陸和很多不存在等問題!請大家訪問時一定要看清網址!

    唯一網址為全拚音:yikaniashune或yikaniashu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日記摘抄:文壇風雲錄》,方便以後閱讀日記摘抄:文壇風雲錄1976年7月15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日記摘抄:文壇風雲錄1976年7月15日並對日記摘抄:文壇風雲錄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