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畫像石上的故事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餘叢幽山 本章:十四、 畫像石上的故事

    第一塊大石板上的畫麵,顯然是一幅迎親圖。

    整個畫麵以長城為背景,一方站著一隊著匈奴服裝的人,為首的一位身材高大,麵帶笑容,留著整齊的胡子,看上去威武莊嚴。

    另一方是一個車隊,車隊的後麵是騎馬的兵士,旗幟迎風飄揚,十幾名伺女和幾名身著官服的男士,分列在一輛車駕的兩側,兩名伺女正攙扶著一個衣著華貴的妙齡女郎,女郎正遲緩地抬腿下車。

    第二塊大石板是一幅狩獵圖。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前幅畫上的那位身材高大的男士,和那位衣著華貴的女郎分別騎在馬上,男士手握弓箭目視前方,麵露喜色,像是剛剛射出了一支勁箭,正好命中目標,正暗自得意。

    女郎則轉頭向遠方遙望,麵容憔悴愁苦。

    一隊騎馬的兵士拉弓搭箭,正在圍堵幾隻麋鹿,一隻麋鹿的脖子上,還掛著被射中的箭鏃。

    馬無塵教授仔細瞅過兩塊石板後,略思索,:

    “應該叫它們就餐圖和會客圖。”

    被馬無塵教授稱作用餐圖的一幅,畫麵上正有兩位伺女伺候女主人用餐,餐桌上放著一大盤冒著熱氣的帶骨肉,女主人的臉則側向一邊,一隻手捂著嘴巴,像是要嘔吐。

    會客圖上,像是女主人的娘家人來看她了,帶著衣物和食物,女主人正向客人訴著什。

    馬無塵教授輕輕歎息了一聲,:

    “死者是一位和親公主,確鑿無疑。慘,四幅畫的畫麵上,這位公主沒有一絲笑容。在中國的曆史上,產生過多少這樣的悲劇,已無法統計清楚了。”

    在中國曆史上,究竟有過多少和親公主,確實已經統計不清了。

    盡管有人不遺餘力地從浩繁的史籍中統計出了一個數字,那也肯定是不準確的。

    從開始和親的公元前198年至公元前140年這短短的六十年中,西漢王朝就送入匈奴十位公主。

    當然,由於時代不同,弄權者的目的不同,和親的作用也不同。

    而對那些被當作和親工具的公主們來,其命運卻是悲慘的。

    曆史上,真正的和親,是從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開始的。

    劉邦被匈奴大單於冒頓圍困在冰雪連的白登山,命懸一線,為保自己的一條老命,不得已答應將自己的女兒送給冒頓作妾,才被冒頓放出了包圍圈。

    劉邦要履行自己的諾言,可老婆呂皇後不準,將自己的親生骨肉“棄之匈奴”,哪舍得?

    於是,呂皇後耍起了潑婦伎倆,泣涕爭鬧,軟硬兼施:

    隨你劉邦征戰沙場,吃盡了苦頭,為的是什?如今你擁有了下,老娘我也該享幾清福了,你卻要將女兒送入虎口,你還配作父親配當皇帝嗎?

    劉邦的後院起火了。

    謀臣劉敬給劉邦出了個餿主意:

    為何不從劉姓家族中找一個未嫁的女子,先將她收為公主,再將她送給匈奴呢?

    偷梁換柱無中生有?

    劉邦眼睛一亮,雙掌一拍:這主意好呀,我多收幾個公主無所謂,呂太後那不就安靜了嗎?

    最後,送入匈奴的那位女子,究竟出自劉家的哪位皇親,女子的本名叫什,劉邦封了她一個什公主,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馬無塵教授認為,眼前的這座墓的主人,就是最初送入匈奴的那一位和親公主。

    因為,從畫像石分析,匈奴對初次和親還是比較重視的,單於要親自到長城腳下去迎接。

    後來送入匈奴的公主,恐怕就沒那幸運了吧。

    因為史書記載,光送給冒頓單於的公主就有三位,不是三姐妹同時共侍一人,而是因為,送入匈奴不久,公主就死了。

    公主在匈奴的生活如何,完全能夠猜想得到,畫像石也證明了她們悲慘的生活:

    她們不習慣匈奴以肉為食以奶為漿的生活,不習慣匈奴八月飛雪的嚴寒氣候,不習慣騎馬出行的生活方式,整日處於語言不通無法交流的尷尬狀態中,純粹一個性工具而已。

    所以,送入匈奴僅僅幾年,便早早離開了人世。

    後來,張騫出使西域,還將西漢的和親政策推薦給了烏孫國,並將中原美女的貌美如仙,讓已經七十多歲的烏孫國國王動了歪心,提出要與大漢和親。

    漢武帝毫不吝嗇地送給烏孫王一位少年公主。

    這位公主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叫細君。

    細君公主多才多藝,給後人留下了一首詩,真實地記錄下了自己在烏孫國的生活:

    吾家嫁我兮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蒼狼稱霸》,方便以後閱讀蒼狼稱霸十四、 畫像石上的故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蒼狼稱霸十四、 畫像石上的故事並對蒼狼稱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