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登州城下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蘇潛 本章:第二十二章 登州城下

    州府城蓬萊一地,既然能做為一府之都,自有其必

    登州府位於山東東三府的最東端,此時還沒有海域一說,這大明朝陸上之疆土,登州府便是最東之所在。古往今來,這塊土地因足夠容納數千萬之人口,人們在陸地上已經能夠尋覓到各種所需之物,相比下來,那出海的動力便顯得有些弱小。雖然曆史上已經有過三寶太監下西洋的輝煌,但那也不是出於生計所需,怕是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宣示天朝大國的恩威。

    而對於小民來說,除了沿海居住的漁民,大多數的人,對於這大海,始終充滿著神秘感。即便在海上已經有船隊往來,尤其是那些頂著朝廷“海禁”的禁令依舊追金逐利的海商們,幾乎從未斷絕過出海的舉動。但,畢竟隻是少數,甚至遠遠達不到引起朝廷關注的地步。

    對於登州府來說,多年海禁之下,理所當然的成為東三府之。登州府與大明朝其餘陸地交通不太便利的府、縣幾乎沒有什不同,照舊是從地的產出作為財富的來源。那成片的農莊,居住著世代務農的人家,無一例外的,都在盤算著何時能再買下幾畝地來。當然,那些大戶們,有足夠的實力,去成片地開墾荒地、種植米、豆,還有棉花等能賣出好價錢的農作物。

    唯一不同的,便是這登州府城。作為與遼東最近之地,登州府城倒沒怎受海禁的影響,朝廷往遼東輸送軍需、糧餉,不管在什年份,都有經由登州渡海而往的。這便使得登州府城成為大明朝東端人口最多的一座城。當然,最初仍然是以軍伍聚集為主,隨後而來的,才是各種以軍營為生存來源的人口,其中最主要地,便是大大小小的商販。

    而朝廷下令取消海禁的好處,也是最先在登州府城反映出來的。遼事一起,登州府作為向遼東輸送軍需最佳線路,自然得到各方麵的關注,這是朝廷一方麵的。而在遼東,胡德昌等人的船隊初次抵達之後,便又給登州府城增添了幾分熱鬧,再往後,那遼東過海而來地船隊,令登州府城內,聚齊起越來越多的人口。

    不說別的,單是與遼東有生意往來的種糧大戶們,便在最近幾年,紛紛在登州府城內買房置地,大有安家落戶的意思。而胡德昌的商隊,帶著大批遼東商貨前來登州交易,雖然以糧食為主,但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要的貨物品種也越來越多,於是,不僅是種糧大戶們有在登州府修築宅院的願望,其餘的商家們,也都在登州府城內設置了歇息之處,此舉可是令地價逐年飛漲。

    登州府城由此,便多了無數地人口。這人口構成,也由原來的小商小販,多出不少肯花銀子的商賈大戶。既然是商人,即便是最節儉的商賈,也要比那鄉下地土財主大方,尤其是與遼東有生意往來的商家。

    單說那糧商,最初不過是將自家產出地米糧拿來販賣,可遼東要的糧食實在太多,這很快便將自家的餘糧賣盡,這要接著做生意,便要去四處買糧。於是,真正意義上的糧商便出現了。而登州府內其餘的商賈,也大致類似。

    至於說肯花銀子,便是那銀子賺得容易。往年可從未有過遼東胡德昌等人這般大手筆的商人,那似乎是無窮無盡地需求。而胡德昌的商隊帶來地遼東商貨,隻要一轉手,便又是數倍的利,這如何不讓登州府地商人大賺特賺?數銀子時,嘴就從來沒有合上過。於是,那些商人之間的應酬,彼此之間地往來,甚至身居客地心情煩悶,都成了酒肆、茶坊興旺的理由。

    當然。這些人賺著遼東地銀子。心都是清楚地。不管與遼東商隊是否“情投意合”。能否當作知己般地交心。卻都知道這些遼東來地人。是用作遼東軍需之用。這很罕見。從來都是朝廷調撥軍需、征集糧草。沒見過有哪一位將軍是自個兒花銀子購買地。但這份疑惑。可沒人在乎。

    要說這商人。最是不在乎“良心”、“禮法”之人。管它是何緣故。總要賺銀子地。是故這因遼東戰火而大賺特賺。卻又隔海遠離戰場。很難說有多少人指望著就這一直延續下去。隻要戰事不止。這生意也就會斷絕。朝廷因遼事而開了海禁。這可都是人人皆知地。戰火能荼毒生靈。卻也能造就一批新人。

    那登州知府李尤德。雖然做著糊塗官。以應付公事了事。但卻不拒絕有額外地銀子收入。當然。這份銀子不管是“孝敬”地。還是那些想在登州府城內修築宅院而特意打點地。來不拒。也用不著知府大人

    麵。自有下麵地人辦地妥當。這又一便有二。登州地“治理”之下。登州府城反倒成了最為寬鬆地一座城。最是適合商家入駐。當然。這在城內居住。自然是要在知府衙門備案入冊地。這也是為何當初趙仕哲在登州府清查時。要根據名冊清點地緣故。

    以上種種。都讓登州府城本就是這大明最東端地一座大城。更在短短幾年之間。多了無數人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月東升》,方便以後閱讀明月東升第二十二章 登州城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月東升第二十二章 登州城下並對明月東升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