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晝長夜短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米糕羊 本章:第七百章 晝長夜短

    北風呼嘯,將陽光的熱量吹走,冰封的世界中,身著獸皮衣的莫成善一手拿著木棍,一手牽著長毛馬,和同伴一起帶著馬隊向前方冒起炊煙的聚落走去。

    他們走在雪地,兩旁是凍結成霧的樹木,而地上的積雪很深,幾乎沒過膝蓋,所以一行人的行進速度很慢。

    現在是上午,太陽早就出來了,但是氣溫很低,有零下三十多度左右,陽光灑在身上,根本就感受不到溫暖。

    他們走出樹林,來到一片巨大的藍色冰原旁,這片冰原望不到邊,藍色冰晶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遠遠看去,仿佛一塊巨大的藍寶石。

    但是,這藍寶石並不清澈、光滑,實際上是大麵積冰封的湖水,其中凍結了大量氣泡,並且層層堆積,形成無數冰淩。

    如今是二月,中原各地已經冰雪消融,但在這,依舊處於冬季,距離冰雪消融還有一段時間。

    湖畔灘塗,有許多綿羊在緩緩移動,莫成善看著這些羊群,又看看手中光禿禿的木棍,忽然想起在書上看過的“蘇武牧羊”故事。

    那是前漢時,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於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單於。

    結果匈奴發生內亂,漢使受牽連,被單於扣留下來,還要求漢使歸順匈奴、臣服單於。

    先是許以高官厚祿,見沒效果,便把蘇武關入地牢,饑寒交迫。

    蘇武不肯叛國,軟硬不吃,匈奴單於有感於他的氣節,卻越發想要這樣的硬骨頭屈服,於是將蘇武流放到北海牧羊,說直到公羊生子,才放他回中原。

    北海苦寒,很難熬得下去,匈奴單於這做,就是要迫使蘇武屈服。

    但蘇武沒有屈服,就在北海牧羊,苦苦熬下去。

    他的使節,其上犛牛尾全都掉光了,變成光禿禿的杆子,但蘇武依舊將其帶在身邊,一直熬了十九年,終於回到中原。

    莫成善在軍中聽文書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為蘇武的氣節所折服,覺得這位雖然不是馳騁沙場的武將,但一身骨頭比鐵都要硬,真是一個好榜樣。

    現在,他和同袍身處當年蘇武牧羊的北海邊,在這極寒之地熬了數年,即便心中再想家,也沒有絲毫後悔之意。

    作為“夜不收”,朝廷需要他們深入敵境哨探敵情,這是磧北以北,北海北端,東突厥汗國的腹地,朝廷之前對這根本就不熟悉。

    所以需要他們長居於此,摸清楚當地情況。

    莫成善看著一片藍冰,暗暗下了決心:等到將來,鐵路修到北海畔,我要帶著兒子來這釣魚!

    他見著聚落處許多男女歡呼著向這邊跑來,和同伴一起牽著馬快步上前,開始和這個骨利幹部落做交易。

    北海地區,生活著大量遊牧部落,各有各的姓氏,不過外人統稱其為“骨利幹”或“骨利”。

    北海西麵遼闊地區有“堅昆國”,據說是當年漢將李陵投降匈奴後管轄的地方,堅昆(或稱鬲昆)之名,漢書上就有記載。

    堅昆國南部(北海西南)則有“回紇”,連同其他一些部族,以前被中原視作“高車”族屬。

    “高車”實際上是一種代稱,因為草原上的部族逐水草而居,所以經常遷移,遷移的時候將氈帳等家什放在馬車上帶著走,而有的部族擅長製作具有高大輪子的高輪車,所以被人稱為“高車”。

    莫成善經過培訓,知道“高車”一詞指代的族屬,大概是典籍上所稱“狄曆”、“丁零”、“敕勒”(元魏時)、“鐵勒”(如今)等,都是中原根據其讀音擬定的名字。

    所以,在北海以南的磧北草原地區,生活的部落大多可以歸屬於“鐵勒諸部”,語言有些相通,類似於突厥語,又有些細微的不同。

    北海地區生活的骨利幹各部,語言大體和突厥語類似。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逆水行周內》,方便以後閱讀逆水行周內第七百章 晝長夜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逆水行周內第七百章 晝長夜短並對逆水行周內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