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那屋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吳心1 本章:第九卷:那屋

    那屋,聽起來這個卷目或者名子有點希奇怪異,其實一點也不怪異,是真實的東西。屋的解釋就是房,房間,屋子,屋宇,房屋;同時還有家的含義,“吳中過客莫思家,江南畫船如屋。”的詩句,就是這個屋。而我這所寫的那屋,是指我村學校的屋子,這個屋子曾經擁有幾個叫法,最早叫避水台,也可以叫村學校,也可以叫大隊部,這根據用途和習慣叫法而來的,因為在我們村幾十年都這叫,索性就叫他那屋吧。第八卷的新建的村室就是那屋的代名詞,意思是一樣,不過就有點時間,時代的變化,為什叫那屋而不叫這屋呢。因為那屋還有點過去或遠去的意思,更重要的那屋的含義中還充滿著想念和記憶的意思,而更主要的是它的精神,它大公無私的精神。

    其實,那屋的前身是村集體的一塊空地。在七十年的時候,黃河灘區連年發水,人們總和洪水作鬥爭,每個村都要找一塊高的地方好戰勝洪水,好在水來時在上麵逃避或暫時生存或存放物品,上級對這一作法是支持的,因為當時凡黃河水量一大,就提前安排行洪,河套就變成水庫一般,過了汛期才安然無事。因此,我們村把這個地方定為叫作避水台。為墊高這片避水台,這塊地方要完成近兩萬方的土方量,土要從堤內拉土,距離有990米那遠,當時沒有其它工具,就是有點機械也保證黃河大堤,堤和生產堤去了,隻有用當時村最先進的工具毛驢車來完成,國家出資每立方土元,把這塊墊高到6尺也就是兩米以上高時上邊來打方驗收再把錢撥下來發給村民,村民們一車一車地運,根據車裝土的多少,定車或4車一方,大隊派大隊秘書和隊會計用白紙切成方塊蓋上公章和手章發票,村人們隻要農活不忙或不外出的時間就不停的拉,不停的運,有時冬也不停,夜凍結了白破開七八公分厚的土塊照就的幹,我那時還也經常跑去幫大人往車上裝土,不跟著來回跑,不管是我家的還是他家的隻要毛驢車來了都一起裝土,因為我家的車來了他們也一樣跟著裝,這樣還減輕一些大人們的累,因為大人們當車行致爬坡時還要拚命地用勁推或拉,一下來如果起得早點收工晚點可以掙得0多張蓋有公章的票,這樣一可以掙十多元錢,當時的錢是很管用的,可以買好多東西解決養家糊口問題。有幾位七八十的老爺爺們在沿途的道上填平或修補著車輾溝,把路修平好走,也不管有他們家和沒有他們家的人來拉土,那時的人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準是如今的年輕人學不來的!不到一兩年所謂的避水台完成了,這就是那屋的基礎,那屋的最前身。

    避水台真管用,又是訊期,洪水來了,低窪的,破舊的房屋在水流中眼見倒塌,檀條從塌房處竄出來晃悠悠順水漂走,在避水台上的人,看著堆放用塑料布蓋著的糧食,望著奔騰的洪流有不出的這樣那樣的味道!

    這時候到八十年代初,時任支部書記的楊賀芝和外出打工的司令們在事業上也有成就,村也出現了十個二十個的僅有的萬元戶,在楊支書,金進學,於連紹,陳順,於子恩,徐紹然,於連有,吳現倉,馬改亮,於巨錄等等的研究籌劃下,在避水台上建學校,解決全村學生上學問題,是當務之急,是關於後代的大事。那屋終於在孕期中要誕生了。

    我們村是建築之鄉,建築之村,於子恩和金丙乾是工程師,在大隊主要是司令們的計劃下,畫圖估算,交由津化工研究院的設計人員也是我們村的朋友陳佳福審核,建一座l型校舍,東西向11間,三間一個教室,三個教室兩個辦公室,南北向彎出樓梯間和一個辦公室,這是一層,共兩層,達到6個教室,6個辦公室,結構有基礎地圈梁和圈梁,預製樓板,鋼窗,白灰牆麵,水泥地麵,予算在省了又省的情況下要二十大幾萬,資金在七幾年的積蓄可是個大的事。

    這些人作難了。為了孩子,為了我們自已的下一代,為了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出路的想法,他們一句話也沒有,萬元戶不當了,他們帶頭每人拿出10000元,在他們的努力,帶頭,感召和宣傳下,1000;500的籌資更多了。當時國家底子很薄,隻能從政策上給與支持,完全靠本村這些人的大公無私精神完成的,那屋房前的碑文刻錄下了一切!

    那屋終於哇哇墜地了。村民自已當工人,自已出勞動力,村民也爭相恐後,搬磚提泥,村長親自領導,司令們親自指揮,一座當時最美麗,最堅固,最實用,最需要的那屋校舍出現在村民的麵前。那屋就象上的仙女下凡一樣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的擁護,人們的遵敬,因為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孫子高高興地在寬敞明亮的那屋中就讀,那朗朗的讀書聲,響徹空,響徹大地。這那屋多像人間少女一樣在村民的心中開著她燦爛的花,露著開心笑。

    那屋成了名星,成了新聞,成了我們心中的最愛。那屋承含著辛苦,努力,奮鬥,拚博,更體現了道德,高尚,無私的品格!而這種無私精神正是我們要提倡和發揚的!

    那屋召喚著希望,召喚著未來,喚起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六個班,三百個學生,三百個希望,三百個未來,為了明會更好,那屋記錄著一切,那屋更蘊吸著作出貢獻的人們的無限情感!

    好馬配好鞍。我們村的全縣最優秀教師於化南,懷著濃厚的鄉情,放弁高出這一一倍的工資來到那屋,成為那屋的第一任校長,在時任教辦室的王玉田,於子挺的支持下,金丙信,程素霞等一批好的老師走進了那屋,走進了教室。好的師資,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手段,一年就考出多個全縣分數最高的學生。

    那屋的名氣更大了。與我村近臨的於占,咀頭,溝家,紅門,寨等村凡是和我村有親戚可以住的外村的學生也到那屋就讀。早晨校長,老師帶領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從那屋出發,向南地拐東頭再從大街返回那屋,一路跑步,喊著口號,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兩公的體育鍛練,村民聽著孩子的口號,知道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心中有不出的高興,一些村民也排在學生隊伍的後麵整齊而一致地參加鍛煉身體,其實他們是在分享喜悅!

    那屋無比欣畏,每年從這考出孩子,每年又走入孩子,她像慈母一樣喝護她的寶貝,從那屋走出了很多大學生,技術人材,我們村的於本朝,現在是教授,在津南開大學任教,這是學曆最高的一位從那屋出來的人,還有百萬,千萬,億萬富翁從那屋走出,楊金波不就是其中之一嗎。

    老師在那屋耕潤著每個幼的心靈,那屋也開出朵朵鮮花!那時還沒有電,學校晚上用從津工地拉來的發電機,教室一片通明,孩子們休課了,放學了,老師還要點上汽燈批改作業,沒有人道一聲辛苦。

    記得幾年後的一年,我上高三,高考後不忙,村增加夜校,就是掃盲班,每幾十個脫盲對象的任務當時程老師找到了我,晚上去上課教他們識字,三個月下來,他們認識了幾百字,一些人可以寫信讀信了,這也是本人在那屋的時候,也在那屋留下了片段。

    在那屋時任縣長的王付軍還召開了現揚先進會。

    那屋在做著她的貢獻!同時也宏揚著大公無私精神!

    ……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進步,學校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少,不是那屋風華老去,而是經濟的發展,一些人外出打工,拚博步入大城市,更大的發展,一部分孩子也隨去大城市上學了。政府也在咀頭村我們不遠的地方投資數百萬建設了更好的學校,那屋走出了她的年輕,走過了風華,走過那個時候的風頭浪尖。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心境感悟》,方便以後閱讀心境感悟第九卷:那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心境感悟第九卷:那屋並對心境感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