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湘水33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胡玉明 本章:沉醉湘水33

    第四卷功垂共和壯景魂 第32章記組織新黨員宣誓

    2011年7月15日,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受湖南銀監局黨委的委托,機關黨委組織新發展的黨員同誌,來到陳賡大將的家鄉。參觀故居後,拜謁了陳賡、革命烈士王根英和傅涯同誌合葬墓,在高矗的陳賡墓碑前,新老黨員舉起右手,進行了莊嚴的宣誓活動。

    通過瞻仰陳賡生平紀念館,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大家深受教育。

    一鄉兩大將,郎舅原一家

    陳賡故居,位於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泉湖村楊吉灣。譚政故居,也是湘鄉縣龍洞鄉不遠處的東台山。在這個翠竹環抱的楠竹山村,1912年,譚政6歲的時候,家人將他送入位於七星橋的譚氏宗族的私塾啟蒙。七星橋私塾,方圓十的村民都將自己的崽(湖南方言:指兒子)送到這讀書識字,希望他們從這起步,將來能成就一番事業。譚政與好友陳賡同在七星橋私塾就讀,兩人常在一起玩耍,少年時代便結下了深厚友誼。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孫中山大力推行資產階級教育體製,將中國舊的教育製度改為國民教育,將鄉村的啟蒙館一律改為初級小學。在課程的設置上,廢除了“四書”、“五經”,讓學生改讀白話文的《國語》讀本,並設了自然、曆史、地理、體育等課程。在這股教育改革洪流的推動下,1914年七星橋私塾也改成了初級小學。這一年,毛澤東在東山學堂的同學黃篤植來到七星橋小學當教員,譚政從這個老師那接觸到了不少新的知識。黃老師給他們講述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十月革命這些曆史,使譚政隱隱覺得唯有革命才能拯救國家於危亡。後來,他漸漸長大,更加不斷地接觸五四運動以來在神州大地廣為傳播的新思想、新科學,他認為再也不能一直待在這個封閉的小山村,一定要出去長見識。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到東山學堂去學習,經過與父親的一番爭執,在好友陳賡的介紹下,譚政終於來到了這所聞名三湘的學堂。

    東山學堂可以說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從清朝末年書院改革為學堂以來,這所名校培養出了許多愛國誌士和風雲人物。毛澤東、毛澤覃都是從這畢業然後走上革命道路的。譚政在東山學堂求學的三年,用毛主席的一句詞來形容,恰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1926年,譚政從學堂畢業以後,懷著滿腔熱血回到家鄉,原以為能有一番作為,但是那個封建思想殘餘還比較濃厚的地方怎容他“胡作非為”?無奈之下,他隻好在村當了一名小學教師來打發時日。不久,他與好友陳賡的妹妹陳秋葵喜結連理。那時,他心中的苦惱與鬱悶可想而知,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誌向,天天讀報了解時事動態。1927年7月,國民政府發表了《北伐宣言》,譚政心的火種再一次被點燃。北伐軍一路打到湖南,北洋軍閥的部隊潰不成軍。他看到這高漲的革命形勢內心非常高興,整個人也變得精神了。他雖然沒有親身參加北伐,但他收集了不少北伐軍沿途散發的傳單和宣傳品,回來後細細閱讀。這時,他的好友陳賡已在駐武漢的國民革命軍第8軍任特務營營長,派人攜信到老家接妹夫譚政到武漢參加革命。譚政接信後,喜不自勝,決心投筆從戎,他依依告別了妻子(陳秋葵後因勞累過度病故),與來人同奔武漢。

    陳賡,原名陳庶康,比妹夫譚政大3歲。1903年2月27日出生,畢業於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1916年13歲就參加了湘軍,1921年退役,隨即進入毛澤東倡辦的自修大學念書,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等戰役,被譽為“黃埔三傑”之一。1925年東征中任總指揮部警衛時,曾掩護蔣介石脫離死境。蔣介石感其恩,調他任侍從參謀。後來覺察出蔣介石的野心,以“請假回家”為由,離開了蔣。1926年9月秘密前往蘇聯遠東地區紅軍中,學習政治保衛工作和群眾武裝暴動的經驗。1927年回國後,在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營長,負責中共中央的警衛工作,不久參加了“南昌起義”。在會昌戰鬥中不幸受傷,赴上海就醫,傷愈後,在周恩來的領導下,負責黨中央特科工作四年。

    在陳賡的介紹下,譚政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由於他文化程度高,是個小“秀才”,就先在第四方麵軍總指揮部特務營第2連任上士文書。從此,他由一個平民百姓一下轉變成了一名身著戎裝的革命軍戰士。下到連隊以後,他開始學習持槍、瞄準這些基本軍事技能。從他踏入軍營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在不知不覺中與中國革命的命運聯係在一起了。

    軍事訓練結束以後,譚政又到營任營指導員辦公所準尉書記。就在他一心希圖報國的時候,風雲突變,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克祥在長沙發動了“馬日事變”,殺害共產黨人、革命群眾、國民黨左派1萬多人。在白色恐怖籠罩下,革命陷入低潮。但是,譚政沒有被嚇倒,反而更堅定了革命的決心。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同年9月,譚政隨警衛團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部隊開赴井岡山後,10月,譚政在軍官連經連隊黨代表宛希先和廖春芳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任宣傳員、宣傳隊長。11月中旬,為解決過冬給養等問題,譚政隨部隊下山打茶陵,占領茶陵縣城。此時,紅軍部隊開始設立政治機關,譚政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政治部宣傳員、分隊長。

    曆史總是充滿了巧合。譚政對毛澤東一直都很仰慕,希望有一天能與他相識相交。沒想到他後來不僅與毛澤東相識,1928年2月,毛澤東任前委書記時,譚政還成為他的第一任秘書,並深受毛澤東的器重。在前委書記毛澤東身邊工作,不斷受到教育和鍛煉。這期間,他學習毛澤東政治建軍思想,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以及處置問題的高度原則性,協助謄正毛澤東起草的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

    ……

    打定主意終身作一個共產黨員

    1926年,23歲的陳賡,在黃埔軍校第4期步科7連任連長。參與領導左派學生組成的“青年軍人聯合會”,跟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了頑強的鬥爭。3月2日,國民黨右派製造“中山艦事件”,在周恩來同誌領導下,他同蔣介石麵對麵地進行鬥爭。5月,蔣介石向國民黨2屆2中全會提出“黨務整理案”。此案通過後,蔣介石強迫黃埔軍校國民黨內共產黨員退出共產黨。共產黨內的機會主義分子,竟然也勸共產黨退黨,“作國民黨左派”。陳賡堅決反對機會主義分子的蠱惑,打定主意終身作一個共產黨員,毫不猶豫地公開了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聲明脫離國民黨黨籍。

    陳賡的傳奇經曆,在我黨我軍的曆史中,留下了十分獨特的印記。

    他從小在尚武環境中成長。陳賡的祖父陳翼懷,投入曾國藩的湘軍,起於士卒,曆戰甚多,成為一員大將,後毅然解甲歸田,是少年陳賡心目中的英雄偶像。繼祖母是四川人,善騎射武術,使他深受影響。

    1922年,陳賡加入共產黨後。1924年夏天又入黃埔軍校,與蔣先雲、賀衷寒合稱著名的“黃埔三傑”。1925年在東征戰鬥中,他將絕望中欲自盡的蔣介石救出鬼門關。1931年春,在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的緊要關頭,他協助周恩來迅速疏散中央機關。翌年,被叛徒發現而被捕,遭受包括電刑在內的嚴刑拷打,卻始終不屈不撓,還拒絕蔣介石的親自勸降,後來從南京逃出。在紅軍長征途中,他從病魔手中救過周恩來。

    抗日戰爭期間,陳賡任八路軍386旅旅長,被稱為常勝將軍。美國駐華武官卡爾遜上校到晉東南考察時,稱讚“386旅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旅”。解放戰爭時期,他任第二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他率陳謝兵團,從晉西南一路凱歌,直下雲南。1950年,他作為中央代表赴越南,受胡誌明委托指揮邊界戰役,打敗法國侵略軍。1951年,他又赴朝鮮任誌願軍副司令員,在彭德懷離職時還代理司令員。誌願軍能一再挫敗有最先進技術裝備的美軍,但欲擴展勝利時卻受到限製,這使他深受刺激。1952年夏,他回到哈爾濱,創建哈爾濱軍事工程技術學院並任院長,造就了新中國第一所規模宏大的“黃埔軍校”。可以說,他對“兩彈一星”的貢獻,同樣是最早的奠基人。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製。在中南海懷仁堂,毛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周恩來授予粟裕、陳賡、譚政等十人大將軍銜。50年代中期以後,陳賡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

    陳賡在近四十年的戰火生涯中,身經大小戰鬥數百次,在20世紀世界各國將領中都屬罕見。他先後打敗過日、法、美等多國侵略軍,被譽為“東方的巴頓將軍”。陳賡大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一位色彩傳奇、個性鮮明的軍事領導人。他的一生,無論在情報保衛工作的隱蔽戰線,還是在硝煙彌漫的炮火中,他都是英勇無畏又功勳顯赫的英雄。1961年,中共中央在悼詞中稱他是“卓越的軍事天才”,而這種天才源出於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無比赤誠。

    參觀陳賡的故居,感悟其智慧,是一部讀不完的無字之書。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沉醉湘水》,方便以後閱讀沉醉湘水沉醉湘水3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沉醉湘水沉醉湘水33並對沉醉湘水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