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樓記72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彭羅生 本章:靜觀樓記72

    第六卷旅遊探勝 第71章台灣之旅

    一

    台灣是祖國的寶島,打小時起,我就聆聽著《我愛我的台灣島》這首歌:

    我愛我的台灣島,

    台灣是我家鄉。

    過去的日子不自由,

    如今更苦愁。

    我們要回到祖國的懷抱,

    兄弟們呀!姐妹們!

    不能再等待!

    鬥轉星移,幾十年過去了,這首歌至今耳熟能詳。台灣究竟怎樣呢?自兩岸三通以來,我就向往台灣。哪怕是在寶島站一站,看一看,也是人生之大幸。為了這個懷台情結,我毅然參加了華天國際旅行社和夕陽紅的組團,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海,陸,空。

    4月11日,從長沙乘火車到福州,再轉大巴到廈門,在廈門住一晚,次日再坐海輪到達金門水頭碼頭。台灣導遊把我們帶到的第一站是“翟山坑道”。“翟山坑道”原是金門的防禦工事,是當年蔣軍一鑿一斧開鑿出來的,主要岩體是花崗岩,可容納42艘小艇停泊。1958年大陸炮擊金門時,是為了不讓美帝國主義製造“台獨”以應對蔣介石的“反攻”。這在當年可是軍事基地啊?豈容大陸人參觀。時過境遷,現在不談“解放”,隻談“統一”,所以今天已成為旅遊觀光景點。

    走進坑道,就看見蔣介石於1952年到金門視察,給金門守軍的題詞“毋忘在莒”這四個大字,雕鑿在進坑道的岩壁上。“毋忘在莒”這個成語對大陸人來說比較生僻,但對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來說,可謂耳熟能詳。

    這個成語是什意思呢?翻閱《史記》,方知公元前284年,燕國將領樂毅率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攻占了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隻有山東莒縣與既墨二城未被攻占,齊緡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中法章在莒縣被擁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城,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縣,而最終複國。在這“毋忘在莒”就是告誡“不要忘記複國”,“不要忘本”,蔣介石所引用“毋忘在莒”這個成語就是“田單複國”這一曆史典故。此時我嘲笑蔣介石的自不量力,同時也佩服他臥薪嚐膽的精神。

    今天站在曆史的高度去看蔣介石的“毋忘在莒”,無疑會發現蔣介石終其一生堅持的“一個中國”的立場,終其一生念念不忘反攻大陸的“大業”,在“一個中國”的理念上,國共兩黨都是認同的。隻不過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絕大多數穿“草鞋”的勞苦大眾戰勝了穿“皮鞋”的統治者,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僅剩一個台灣而已。蔣介石想反攻大陸,是蚍蜉撼樹談何易,因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台獨”分子發起的“去蔣化”活動,其目的就是要挖掉蔣介石所堅持“一個中國”的“毋忘在莒”精神。

    當年國民黨軍隊駐金門的司令對蔣介石的“毋忘在莒”心領神會,在金門督造了一座“莒光樓”。我們來到“莒光樓”,這是一幢仿古宮殿式的三層建築,建於1952年,用來表彰在金門曆次戰役中英勇官兵的事跡。由於曾被采用在中華民國郵票的圖案上,所以馳名中外,成為旅遊觀光的重要景點。登上樓頂,可觀看全城景觀,及小金門海域。

    從地理位置看,金門縣曆來屬福建省管轄,極目遠望,廈門的建築隱隱可見,但離台灣甚遠,因為相隔一個台灣海峽。台灣導遊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1949年金門一個漁村的母親要兒子乘船去廈門買醬油,由於戰爭爆發,海麵進行了封鎖,從此回不了金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申請回金門探親,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他果真買了二瓶醬油提著回家,見到了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像母子分離、夫妻分別等離情故事比比皆是。隔海相望,望眼欲穿。老百姓是多盼望祖國統一啊!

    二

    金門參觀完畢,乘飛機越過台灣海峽。一小時許飛到台北鬆山機場。踏上這片土地,感慨萬千。啊!我終於來到了台灣!這是因為祖國的強大,兩岸人民的要求,才實現了三通。不然我怎能來這呢?首先導遊帶我們參觀了“台北101大樓”,它是台灣標誌性建築,為世界第一高樓,總高度達508米,像一根放大的鐵高聳入雲,其勢極其壯觀。到頂部觀景台是乘世界上最快的電梯,僅37秒就到達了89樓觀景台,到觀景台隔窗眺望,台北市盡收眼底。世界上的高樓有許許多多,能看到世界第一,卻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高樓僅僅是城市現代化的象征,而我向往的還是具有悠久曆史文化的“台灣故宮博物館”。早有耳聞,1949年國共內戰,蔣介石就將六十餘萬件左右的故宮精品文物運到台灣,安置在台北士林外“故宮博物館”,現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目前總數已達六十五萬餘件,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華廈文物典藏。由於場地的限製,每次展品為3000件,每三個月輪換一次。展品美不勝收,博物館人山人海,不能詳看,但我有幸的是見到了自己喜歡的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的真跡。

    台灣導遊小黃開玩笑說:“如果大陸要打炮過來,可要偏一點,千萬別把這打中了!”我笑著回答:“如果台灣還出一個傅作義,肯定不會開炮了。”

    在台北還參觀了蔣介石、宋美齡的住所——士林官邸以及國父孫中山紀念館、蔣中正紀念堂,這些都是一些人文景觀,耗資巨大,但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在台北還目睹了總統府,曆屆總統都在這辦公,沒有圍牆,橫擺在馬路邊,並非高樓,但不開放,大門有憲兵站崗,不能近前,隻能在遠處攝影留念。在繁華的台北,大路邊同樣有磚砌的棚戶房,我問導遊:“為什不把它撤掉?影響市容。”導遊說:“房屋和土地都是私人的,價錢不合適,業主不同意,政府是沒有辦法的。”“啊!原來如此。”這時我聯想到大陸的棚戶改造,由於土地是國有的,業主隻有使用權,政府隻要一紙告示,就可撤除,所以棚戶改造的速度非常快。

    三

    大巴往南行,來到了“日月潭”。“日月潭”是台灣風景區的代名詞,位於南投縣。全潭麵積100多平方公,湖麵周圍33公,以拉魯島(光華島)為界,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如月鉤,故稱“日月潭”,四周群山環抱,林木蔥蘢,潭水晶瑩剔透。湖中有小島浮現,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日月潭”四周的群山有多處名勝古跡,有文武廟、玄光寺、涵碧樓、慈恩塔。文武廟在潭北麵的山腰上,依山而築,循365級石階方可抵達,登上山頂,我看見一塊大理石石牌,上書“文武廟”三字。文廟拜孔子,武廟拜關公。我覺得這個廟很有意義,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啊!孔子講“仁”稱文聖,關公講“義”稱武聖。作為中國人都要講“仁義”,不然怎能構築和諧社會呢?原來大陸和台灣都崇拜這兩個聖人啊!

    在“日月潭”有一個最小的民族,叫邵族,從未耳聞,人口隻有200多人,居住在“日月潭”畔。邵族的生活方式是以漁獵、農耕、采集為生,現以旅遊業為主。日月潭的遊輪全部是邵族人經營的,邵族人所推銷的旅遊產品有當地的鹿茸和靈芝等。據說邵族的酋長曾經進獻鹿茸酒治好了宋美齡的哮喘病,被蔣介石授予王爺稱號。邵族姑娘開朗熱情,載歌載舞歡迎觀光遊客,邵族的主持人不乏幽默地對遊客說:“誰與邵族男女通婚,政府一次性補助8萬台幣(相當於人民幣1.8萬元)。在座的有誰報名呀?”我笑著回了一句:“一個月補助8萬元,我就報名。”引得遊客哄堂大笑。

    從“日月潭”乘車往南就到了阿山,阿山正逢山上修路,不能到達,便在山下《阿山風景區》的石碑下合影留念,以示到此一遊。有一首《阿山的姑娘》的歌:

    高山青,澗水藍,

    阿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靜觀樓記》,方便以後閱讀靜觀樓記靜觀樓記7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靜觀樓記靜觀樓記72並對靜觀樓記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