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集32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孫喜玲 本章:靜思集32

    第二卷 第32章南寨探幽

    南寨和北寨遙相呼應,建築風格上有近似之處,遠看也像一座城堡。一個古意盎然的門洞是這個村子的點睛之筆,因此推測這個村子一定有過寨牆,在戰亂頻仍的歲月,門洞平日走車馬,亂世防匪防盜,大門一關,外人休想涉足。現如今廢棄不用,成了村民傾倒垃圾的地方。

    進到村,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戲台,戲台上的木雕石礎的原始風貌猶在,圖案線條流暢圓潤,手法上乘,一派富貴氣象,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和文物價值。此處本是一座古廟,古戲台隻是古廟的一小部分,也是唯一留存的部分,這座古修於何時,已沒有人知道了。

    戲台下一條新開的水泥路橫穿而過,戲台的對麵在一棵死掉的古樹旁,有一麵新立的石碑,上麵寫著“招賢館諸神在位”落款“全體村民敬立”,左右兩幅對聯:“改古道建新村福蔭子孫,耗資財勞心力功屬當代”,讀起來煞像兩句戲詞,卻也不知道當代之功除了這條水泥路還有哪些。村上了歲數的老人們說,這原來有一座很大的廟,是模仿北京故宮的樣子修建的,那廟修得可好了,東邊是關帝廟,西麵是龍王廟,正麵是招賢館。小時候他記得廟有一個木頭雕的蓮花盆,直徑大概五六米,上麵的蓮花,花朵,葉片,可好看了。廟的油漆繪畫,石雕磚雕木雕,花花朵朵,做工那叫個細致,還有兩棵老檜柏,五個人摟不住,都給鋸了,檜柏的木質好,紅顏色的,能用的用了,不能用的扳(扔)了。最好看的是各式各樣的獅子,大的小的,五花八門,一座八角亭修得可好了,解放後破除迷信,五幾年給拆了,神像也都搗毀了,供奉神的房子後來都做了繭站,收繭子,繭子知道吧,就是做絲綢的蠶繭,再後來,繭站也沒了,倒塌了,原來還留的一個人看門,現在什都沒有了。拆廟的時候,磚多下了,拉了一車又一車,有修了食堂的,修了醫院的,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把廟的石獅子腦袋全敲了,還有幾個後來讓人偷的偷,砸的砸,如今一個也沒有了……老人指著眼前的一座房子,說,你瞧,這都是古廟的東西。我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到屋頂上一溜漂亮的磚雕屋脊依然完好,旁邊,一個廢棄的石碾盤四圍有三條雕花石柱,橫躺在哪給砌在了牆上,刀工精湛,圖案鮮活生動,有鹿回頭,有仙鶴呈祥等圖案,這些石雕大概是那座古廟藝術水準僅存的見證,如今也被村民當石凳子坐了。

    村中有一座大躍進時期的食堂,食堂一邊堆放著喂牲口的草料,一邊是一盤石碾,這盤石碾現在還在使用著,磨得光滑油亮。食堂建築體現了解放初期的審美觀,其時風貌依稀還在,磚雕的和平鴿和南瓜,讓我想起吃大鍋飯得浮腫病的歲月,想起了小米花煮白菜幫,1958年,所有的農村辦起了食堂,所有的農民都吃食堂的大鍋飯,所有的農村跑步進入了共產主義,所有的大人孩子全部營養不良,餓死人的事情時有發生。我就是那個時期上了新中國第一茬幼兒園,因此,饑餓成為我一生刻骨的記憶……

    老鄉告訴我說,南寨對麵的山叫“石肐腦山”,山上有一個蓮花洞,麵有許多人頭,有個看頭,文化革命都敲了。問我要不要去看看,去的話找個人給你們帶帶路。說著話就看見一位老婦人出現在一家大門口,老婦人臉上遮著一方圍巾。眼睛大大的,顴骨見棱見角,村民和她寒暄說,人家兩個想去蓮花洞看看,想找個年輕人帶著去一趟,他們自己找不見。老婦人說,這會兒村哪來的年輕人,老人也沒幾個了,都不在,想去也行,得掏錢,不掏錢誰帶你們去呢。村民說,聽見了沒有,你們得掏錢。我和丈夫都笑了。我說,掏錢沒關係,隻是鞋子穿的不合適,改天再來吧。

    兩周後,元月2號,趁著放假,我又去了一趟南寨,丈夫請了一位六十多歲的老鄉帶著我們上了一趟石腦山,沿著沒有路的路,在荊棘叢中彎腰蹲身攀爬著向上走去,一路灌木荊條打的臉頰生疼,才領悟了“披荊斬棘”的原始含義。千辛萬苦後,終於找了蓮花洞。一個大大的洞口,形狀煞像一隻巨大人腳。老鄉說,蓮花洞原先有水,水可大了,清淩淩的,現在都幹了。

    洞頂和石縫留著當年滲水的痕跡,可想象出這曾有的一汪碧潭,如今隻見黑的洞底深深,沒有了一絲濕意,地麵上隻留著水珠滴出來的斑斑花紋。蓮花洞長不過百米,站在進口能看到另一頭的天光,洞口有無數的浮雕羅漢,大部分被毀,讓我感慨革命的偉大力量真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連這人跡罕至的蠻荒之處都沒有放過,而今發展經濟,文物成了值錢的東西,於是由毀滅到偷盜,進一步徹底了,東風掃過,白茫茫大地真幹淨。老鄉指著洞口坑坑窪窪的石壁說,這地方原來都有人頭,不知道甚時候讓人們連根敲了。有一年夏天,附近小學的學生來這旅遊,發現了一架鐵梯子,才知道有人來蓮花洞偷人肐腦,打電話告訴了我們村,村人來了把梯子抬走了,可到現在也不知道是什人幹的。

    地上躺著一個沒有了形狀的蓮花基座,還有一方殘存的石碑碎片,石碑上積滿了鴿子糞,上麵的字跡非常清晰,但看不出完整的意思了。

    拍了幾張照片後悻悻然返下山去,老鄉給我掰了一根荊條做拐杖,我拄著拐杖在荊棘叢中穿行,想起了古人管拐杖叫“策老”,西方人說拐杖是老年人的第三條腿,以前這些詞匯對我隻是一種概念,沒想到很快自己也用上了。真是“策老”都策不住的老,在陡峭的山坡上我還是摔倒了,仰麵朝天躺在山坡上,丈夫看著我笑的嘎嘎的,我覺得這個姿態很放鬆,幹脆躺在地上不想動了,就勁兒休息了一會兒。老鄉站在那耐心地等著我們,指著周圍的山說,這是雞冠山,哪是碧峰頂,碧峰頂上有我們村新修的奶奶廟,正月十五周圍的村民都要上去燒香。我們村的廟要是不拆的話,真有個看頭,和石腦山的蓮花洞串起來,搞搞旅遊不是也很掙錢?

    毀掉經典奢華的藝術建築,再壘起一些不倫不類的非驢非馬的仿古或者水泥疙瘩,還有那些不忍細看的粗製濫造醜陋不堪的神像,美其名曰繼承弘揚傳統文化,這也是曆史進步的一個標誌吧。舊的毫無疑問是徹底的破掉了,立起來的新在哪呢,這個問題最好不要問也不要想。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靜思集》,方便以後閱讀靜思集靜思集3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靜思集靜思集32並對靜思集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