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考察(二)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喬勝昔 本章:第24章 考察(二)

    李正卿借故去了一趟洗手間,回來後在座位上一言不發,隻默默聽著別人高談闊論。眾人著著談起了曆史。張立民在省政府辦公廳工作,他崇禎皇帝是個勤政節儉的好皇帝,他當皇帝的時候明朝已經腐朽的不行了,要滅亡是必然的;崇禎隻是運氣不好,內憂外患都讓他一起遇上了,他當了亡國之君並吊死在煤山確實非常可惜。有人讚成道:“對,崇禎不應該當亡國之君,他手下的大臣才是些亡國之臣。”

    朱婷婷見李正卿重新回來後一直默不作聲,臉色也不太好看,為了打破這種尷尬,她對李正卿道:“聽吳大鵬你對曆史頗有研究,你對崇禎怎看?”

    李正卿盡管有一股火在胸中升騰著,但他不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於是搖了搖頭。

    朱婷婷“哎喲”一聲,道:“這又不是你的隱私,隨便談談嗎。”

    李正卿覺得再不話不合適了,加上胸中的火燒得他挺難受,於是開口道:“在我看來,崇禎和隋煬帝一樣,都是地地道道的亡國之君;所不同的是,隋煬帝用窮奢極欲的方式折騰死自己的王朝,而崇禎用頻出昏招的方式毀滅了自己的王朝。”此言一出,在座諸人都愣住了,想不到李正卿公然唱反調且出語驚人。一時之間,沒有人話。隻有孔昭音眼中閃爍著光芒。

    李正卿沒有理會眾人的反應,繼續道:“崇禎經常‘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這句話,這分明是他想把亡國的責任推卸給自己的臣子,撇清自己。那我想問: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這些人是不是亡國之臣?如果崇禎能用好這些人,明朝會那快就亡在他手嗎?當皇帝、當領導一個最主要的才能就是要會識人、用人、愛養人才,可崇禎在這方麵做的其臭無比,堪稱曆代皇帝之最。從冤殺袁崇煥、誤罷孫承宗、讓盧象升白白戰死疆場,再到幹預洪承疇、孫傳庭的作戰方略,最後到誅殺陳新甲,再加上內閣輔臣走馬燈似的換了有五十人;崇禎親手讓自己的明王朝政局日益敗壞,軍事上接連遭受重大失敗,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等待他的也隻有滅亡一條道路。

    這需要強調一點的是,崇禎不是漢獻帝,皇權牢牢控製在他手,內廷沒有魏忠賢那樣的宦官專權,朝廷上沒有出現曹操那樣的權臣,地方上也沒有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的興亡榮辱完全掌握在他一個人的手。如果他具有張居正那樣的治國才能和政治謀略,那國家不僅不會滅亡,而且中興也是很有希望的。退一步講,即使他的才智一般,但他善於用人,讓袁崇煥、孫承宗在遼東抵抗滿清,內閣麵再選幾個正直、有治國才能的輔臣幫著治理國家;那他不用這勤政,國家會治理的大有起色,甚至他還可以經常在後宮麵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可悲的是,崇禎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加上他猜忌成性、刻薄寡恩、諉過於下,本來就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在他的領導下隻能越來越糟,直至滅亡。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所在單位的一把手平庸無能卻又剛愎自用,隻會胡亂地發號施令,那會出現什樣的局麵?責任難道要讓下麵的人來負嗎?”到這他聽了下來。

    張立民看著他道:“崇禎算是一個勤政節儉的好皇帝,怎能和隋煬帝相提並論?他即位之初就鏟除了魏忠賢的閹黨,明他還是比較英明的。隻不過他趕上的時候不好,大明朝本身的已經腐朽的不行了,再加上內憂外患共同來侵襲,滅亡是必然的。若是隻有內憂或者隻有外患,大明朝不會亡在他手。”

    李正卿笑了一笑道:“評價一個皇帝的好壞除了文治武功外,還要看當時的老百姓生活的怎樣!崇禎治下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卻不見他拿出什有力的措施來愛民、惠民,反而隻知道增加賦稅,加重農民的負擔。李自成在最後能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與中原地區的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有相當大的關係。他的節儉不過是欺世盜名、沽名釣譽罷了,對國家、對人民沒有半點好處。

    至於他鏟除魏忠賢,對他來到底是對是錯、是好是壞爭議很大。之後,他並沒有把閹黨整肅幹淨,給朝廷留下了黨爭的隱患。再以後,從他處理國家大事來看,剛愎自用而又缺乏謀略睿智,性格上有著重大缺陷,實在是連一個中等皇帝都趕不上,想亡國都不可能。”

    眾人沉默了一會兒,張立民又道:“崇禎時代根本就沒有張居正那樣的能臣來供他使用,周延儒、溫體仁這些人根本就不堪大用,所以他才不斷地更換輔臣。若是一開始就有得力的大臣來輔佐崇禎,那他也不會連連犯錯。另外,崇禎最為人詬病的一點是殺了袁崇煥,可他殺袁也不是全無道理。袁崇煥平台召對之時五年平遼有欺君之罪,擅自誅殺毛文龍有僭越之罪,暗地和皇太極議和有通敵之罪;可見袁崇煥不太懂為臣之道,其死是有原因的。”

    李正卿眉毛往上一挑,道:“五年平遼之言可大可,全在君主自己把握;誅殺毛文龍或有不當,但也是為國除害;與清議和是一種謀略,是為了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加強戰備,以更好的對抗大清。袁崇煥是大明在關外抵抗滿清的最後希望,是上賜給大明的柱國之臣,其重要性對大明、崇禎來不言而喻。可是,崇禎卻不知道珍惜,皇太極一條並不高明的反間計便讓崇禎做出了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也拉開了他人生悲劇的序幕。如果殺袁崇煥是偶然的,那罷免孫承宗,內閣走馬燈似的換了有五十人,誅殺陳新甲也是偶然的嗎?偶然多了就成了必然,有才幹的人誰能在崇禎手下發揮出來,誰又願意去發揮?每一次政治和軍事上的失敗崇禎都會找個替罪羊來殺掉,在關鍵時刻,誰還會替他賣命。本來崇禎若能及時南遷,大明王朝還有一線生機。可就是這樣一個很明顯的機會,卻因為崇禎和大臣們相互推諉而胎死腹中。好人壞人,忠臣奸臣都不願意和崇禎一起玩,真真正正成了孤家寡人。句偏激的話,崇禎還不如把國事交給能幹的大臣,像他的祖宗正德、嘉靖、萬曆那樣吃喝玩樂、十幾年不上朝,這樣,他的結局也許不會這慘。而他勤政的結果是什呢?內閣輔臣換得越來越勤,壞消息來得越來越勤,他走向煤山的步伐也越來越快。

    在識人用人、駕馭朝局這方麵,崇禎遠不如鹹豐皇帝,更不用慈禧。同樣是麵對內憂外患的局麵,慈禧處理得比崇禎強多了。若曾國藩在崇禎手下當臣子,早死了好幾回了,更不用辦成什大事。這不是讚揚慈禧,而隻是把她和崇禎在識人、用人方麵做個比較。晚清出現了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的一大批中興名臣,這批人在慈禧手下平定了太平國等農民起義,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確實辦成了一些事情,為大清多延續幾十年立下了汗馬功勞。慈禧太後也倚仗著這批人,得以在內憂外患中苟延殘喘,頤養了年,大清好歹沒在她活著的時候滅亡。反觀崇禎,他手下也有一批能臣,就是前麵提到的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吳三桂根本排不上號;如果崇禎能把這批人用好的話,大明朝斷然不會亡在他的手上,他也能和慈禧一樣頤養年。可結果呢?這批人除了洪承疇當了叛徒得以壽終正寢外,其他人都沒得好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凱風悠悠》,方便以後閱讀凱風悠悠第24章 考察(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凱風悠悠第24章 考察(二)並對凱風悠悠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