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0章 突破城圍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讓你窩心 本章:第1770章 突破城圍

    禁軍第四軍第三師都統吳峰在距離城垣不足兩百步的城前,此時數座浮橋同時架起,工兵們正在做最後的加固。他的周邊集結著以營為單位的數個方陣,他們持槍蹲伏在前出陣地中,等待衝鋒的號角響起。

    吳峰扭臉看看東方,此時黑夜退去露出魚肚白,此時炮火已經打過兩輪,最後一輪射擊後按照計劃總攻即將發起,他將率領所部人馬突破城垣,建立橋頭堡,為後續部隊的進攻打開突破口。可橫亙在麵前的城牆是阻擋他們進攻最大的障礙。

    現在城垣上的城防係統基本被摧毀,在宋軍發射的火油彈助燃下一切能夠著火的東西都在燃燒,將城牆變成一條火龍,吞噬著上麵的一切生命和物體,空氣中除了嗆人的硝煙味道,還夾雜著皮肉燃燒的焦湖味兒。而如此大的火勢,以人力是難以將其撲滅的,更是阻擋了試圖上城的敵軍。

    “轟、轟、轟……”火炮經過冷卻和調整陣地後,炮聲再度響起,開始對城上殘存的目標進行打擊,同時開始壓製城中試圖上城的敵軍,竭力對城後敵有生力量進行殺傷,以減少登城時的障礙。

    不過吳峰的注意力在安貞門上,這是大都北城兩座城門中東側城門,當下炮軍幾乎將所有重型威遠炮都集中在此,紛飛的彈丸伴隨著轟鳴聲不斷的砸在城門上、門柱上、周邊的城牆上,打得上麵塵土飛揚。

    在製定作戰計劃時,對於如何突破高大的城牆眾將也是破費心思。經過多年的征戰,宋軍破城無數,但上城的方式一般就是通過登城車攀上城垣,或是炸毀一段城牆打開突破口,再有就是打開城門直接突入城中。

    但是大都城有些特殊,它的城牆高聳,攀登十分困難。且護城河寬闊槽深,水流較急,汛期雖然過去了,可流量依然不小,想要填平護城河幾無可能,而簡易浮橋又無法承載沉重的登城車,攀城的方桉實施起來並不容易。

    采用爆破的方式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現在是秋季又經過汛期,地下水十分豐富,距地麵很淺,導致無法挖掘坑道。而大都城牆寬厚,即便采用在牆上打孔爆破的方式,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將其炸塌。

    城門向來是城防係統中最為薄弱的地方,而大都城由於元初以武力平定天下,無外來威脅,因此未構築甕城,且城門門道沿用舊作法,為大木過梁式方門,而非承載力更強的拱形門道,反而比之其它城池的城門更為薄弱。所以從城門突入也就成為首選的方式,而之所以選定安貞門也並非是一時腦熱。

    早在圍城之初,在進入雨季後宋軍就開始有組織的焚燒覆城的葦席,使城牆暴露在雨淋曝曬之下。失去了葦席的遮蔽,夯土牆體在不可避免的出現損毀和龜裂。而監視哨發現安貞門所在的位置出現了數道寬深的裂縫,且有向深處發展的趨勢。

    在得到前沿報告後,皇帝便下令加強監視,發現有敵軍進行修補立即開槍開炮阻止,不能讓他們將裂縫修複。因而在宋軍有意的關照下,這些裂縫在暴雨的衝刷下,越來越深,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整個牆體,甚至沿門柱出現幾道尺把寬,足以掉下一個人的裂縫,卻又無法得到徹底整修,元軍隻能草草加以填充掩蓋,免得巡城的軍卒不慎掉下去。

    如今安貞門成為北城最為薄弱之處,在彈丸的撞擊下,龜裂的土層如鱗片一般層層剝落,成塊的掉落。而被覆鐵皮有近兩尺厚的巨大城門也禁不住實心鐵丸的反複衝擊,凹陷、扭曲、碎裂、直至四分五裂,傾倒在地。

    由厚重的巨石壘砌的門柱同樣在火炮的轟擊下崩裂、移位、垮塌,而作為承重的方木橫梁失去支撐後,也發生了扭曲和斷裂。當它再無法承載沉重的牆體時,城牆瞬間向外傾斜,大片牆體沿著裂縫整體坍塌下來,連帶撕扯著失去支撐的左右大片城牆垮塌,形成了一道寬有三、四十步寬的巨大豁口。

    “準備出擊!”隨著城牆的垮塌,火炮停止了轟擊,但火箭炮仍在不知疲倦的發射,阻擋和壓製可能發起反擊的敵軍。待塵煙稍稍散去,吳峰看向展現在眼前的口子,下來道。隨著他的命令,將旗豎起,參與攻擊的部隊立刻整隊進至浮橋邊做好準備。

    “衝鋒!”城上死一般的沉寂,的沉寂,沒有預想中的箭如雨下和呼嘯的投石,吳峰果斷的下達了突擊命令。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宋末之山河動》,方便以後閱讀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第1770章 突破城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第1770章 突破城圍並對重生宋末之山河動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