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9章 年節將至
祿東讚點點頭,表示了解。
說到底唐軍此戰所為便是“震懾”二字,隻要能夠給予大食國無與倫比的震懾,使其心存畏懼、再不敢對大唐輕言刀兵,大唐的目的便已經達到。
而大唐現在舉國上下積蓄力量擴展海外,已經將兩漢以來的海上商路擴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憑借船運方便快捷、運量巨大、成本極低的優勢,不斷掠奪財富用以支撐國內的新政推廣。
而對於陸地上的領土已經不屑一顧,隻需紮好籬笆、將邊境守的固若金湯便足以。
所為“攘外必先安內”,大唐現在的國策便是竭盡全力治理內政,將隋末以來遭受天下反王們荼毒得千瘡百孔的基礎設施維護妥當,而國勢之穩定、國力之提升自是離不開基礎設施之維護、興建。
想到這,祿東讚喝了口酒,搖搖頭,輕歎一聲。
曾幾何時,他與讚普亦曾製定下如此國策,希望借由與大唐通婚而獲取大唐更為先進的冶鐵、醫療、耕種等等技術,對吐蕃內部進行大範圍改革,促使國力再上一個台階,進而擁有與大唐分庭抗禮甚至更甚一籌的實力。
然後虎踞高原、俯瞰中土,隻待尋覓到中土動蕩之機會便傾巢而出、俯衝而下、逐鹿中原。
孰料計劃不抵變化快。
先是求娶大唐公主一事被房俊所阻,一句“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提振整個大唐軍心士氣的同時,也將朝堂上的天子、大臣們統統道德綁架。
唐人重名,無論生前還是身後,名聲重於一切,誰敢擔負一個“通外國”“卑躬屈膝”之千古罵名?
不僅是那一次求娶因此失敗,隻要這句話還有人記得,就沒人敢消防兩漢、前隋那樣與胡族番邦和親。
然後又是一手“反間計”迫使讚普意識到他這個吐蕃大論以及身後噶爾部落的巨大威脅,為了穩定王權不惜將並肩多年的戰友驅逐邏些城,連噶爾部落都給趕到吐穀渾故地,充當吐蕃與大唐之間的戰略緩衝……
再之後,則是噶爾部落與邏些城戰爭的爆發。
唐人起初一口答應對噶爾部落的龐大援助,促使戰爭的快速爆發,而後在戰爭如火如荼之時卻又撕毀協議、停止援助,導致噶爾部落後繼乏力,不得不與讚普議和。
然而名義上的議和,又如何彌補兩者之間因為戰爭而生起的仇怨?
更別說連讚普唯一的兒子都殞命陣亡於戰陣之中,凶手還是他祿東讚的兒子……
至此,吐蕃錯失了最佳發展機遇,隻能困囿於高原之上垂死掙紮。
結局幾乎可以預見,那便是眼睜睜等著大唐掃平四周威脅之後整編軍隊,訓練兵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衝上高原、攻陷邏些城、覆亡吐蕃。
他自詡“吐蕃第一智者”,卻在國家戰略層麵一敗塗地。
而大唐這些年來分治皇權、削弱門閥、改革科舉、研發火器、海外擴張……一步一步走得踏踏實實,不僅有洞徹世間的預見性,更有嚴謹堅定的執行性,一舉將大唐推上舉世無雙之霸主地位。
以前的大食國憑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驍勇善戰還能與大唐相提並論,但是現在呢?
安西軍的一支偏師,便狂飆突進、攻無不克,一路橫掃所向無敵,眼瞅著就要打到大食國的腹心之地……
此時此刻,祿東讚感慨萬千,做出的內附於大唐之決策肯定英明無比,但身為一個吐蕃人,卻又為自己國家正在陷入衰亡且永見不到複興之日而沮喪、自責。
窗外大雪紛飛,祿東讚目光有些迷離。
自己以及兒子、族人們,真的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唐人嗎?
*****
將近年關,長安也迎來一場大雪,素白的大雪覆蓋在城闕、房舍的青瓦之上,整座城銀裝素裹,清掃幹淨的街道上行人匆匆、車馬轔轔,東西兩市的商鋪都掛起了紅燈籠,節日氣氛很是濃鬱。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