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玩”在中國的老外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小康(2013年12期) 本章:正文 “玩”在中國的老外

    “玩”在中國的老外

    文化

    作者:尤蕾

    “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去冒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句話是媽媽送給李牧的。彼時,他十歲,從未到過中國,還沒有中文名字,他是Liam Bates。那一天,媽媽送給他一份特殊的伴手禮——捕夢網。

    捕夢網是北美原住民的一種裝飾品,常被掛在孩子睡覺的地方。它是一個用柳樹枝做成的圓框,中間編織了一張網,下麵綴著幾根鷹的羽毛。捕夢網寄托著長輩對孩子的期望:讓所有的噩夢飛走,美好的夢被網住,通過羽毛流入孩童心中。

    玩,就是李牧美好的夢。

    16歲的暑假來到中國學武術,李牧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和朋友從拉薩騎摩托到上海,在雲南被“中國媳婦”追著跑,在海南原始部落生吃毛毛蟲。如今,他又一本正經地用中文寫起了“洋北漂”遊記。

    可“玩”並非易事,即使在家鄉瑞士李牧也被打上“異類”的標簽。同樣在中國,“玩”也常常以貶義詞的麵目出現。直到於光遠先生在晚年開始研究“玩學”,提出“人之初,性本玩”,自稱“大玩學家”,玩才被公開正名。“休閑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於先生如是說。

    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五天工作製,1997年我國開放公民自費出境遊,1999年國務院公布了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自此標誌著“黃金周”的誕生,2008年1月1日《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的實施使得帶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據統計,我國每年公共假期天數已達115天。“有閑時代”匆匆而至,如何對待玩、如何玩,才具有意義?

    “雖然我是在玩,但每次都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做準備。”在李牧看來,玩,抑或說旅行都不能敷衍了事,也因此,他給自己的新書定名為《“玩”才是正經事兒》。

    “我要去地名被印得最小的地方”

    李牧出生和成長於瑞士,80後,從第一次來北京的時間算起,他與中國親密接觸了將近十年。如今,他租住在二環內的平房,用他的話說,既然來到北京,就要最大程度地感受她的氣息。事實也如此,李牧操著一口地道流利的京片子,市井味道濃厚。

    “旅行最好玩的地方不是景色,而是人。”李牧告訴記者,每到一處,他都要了解當地人最普通的生活狀態,不是表演,而是原生態的呈現。

    2006年,李牧第一次背上行囊獨自旅行,目的地是海南。當地的一位朋友推薦,一定要去看山上的黎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這是海南最傳統的文化。李牧興奮地跳上了開往山區的車。旅行車在山區停車場停下,李牧買了一張很貴的門票,“中國景區的門票怎都這貴”這個問題還沒想明白,他就被眼前的一幕嚇到了。一個裹著假獵豹皮的男人,左手拿鼓,右手用棒子賣力地敲。遠處一群身著幹草製成的衣服的小夥子,手拿著長矛正走過來。

    周圍響起了劈啪啦的快門聲,人們爭搶著拍照留念。“我應該是唯一一個手沒拿相機的人。”李牧瞬間的感覺就兩個字:納悶。難道黎族人就穿得跟人猿泰山一個樣?還要拿著長矛打獵嗎?

    更讓他難以理解的是,人們對被過度商業化的文化和景點仍樂此不疲。但是對於大多數中國遊客來說,這並沒有什不正常。從我國開始實行與國際接軌的“雙休日”算起,假期增多引發的旅遊熱持續升溫,然而這個過程還不到20年。或許網絡上曾經流行的足跡地圖明白地詮釋了遊客的心態,在每一處落腳的地方“插”上小紅旗,眼見著“祖國山河一片紅”便心滿意足。被“有閑時代”裹挾著的中國人,還未來得及參透旅遊與旅行的玄機,也因此,他們慣於紮堆景點、熱衷拍照甚至提筆“到此一遊”。

    “我要去地名被印得最小的地方。”李牧說,地圖上都會用大小不同的字號向人們傳遞當地人口多寡,字越小人越少,地方也就越偏僻。最終,安徽地圖上,愛民和雲樂兩個美麗的名字俘虜了李牧的心。

    一到雲樂,李牧馬上被圍觀了。20多個小孩子跟著他邊走邊笑,時不時有膽子大的孩子跟他說上幾句,摸他的黃色頭發。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小康(2013年12期)》,方便以後閱讀小康(2013年12期)正文 “玩”在中國的老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小康(2013年12期)正文 “玩”在中國的老外並對小康(2013年1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