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代韓英的扮演者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16期) 本章:正文 第一代韓英的扮演者

    第一代韓英的扮演者

    百味人生實錄

    “洪湖水呀,浪呀浪打浪……”這段旋律傳唱了一代又一代,到今天,依然被很多人奉為經典,電影《洪湖赤衛隊》也在歌聲中常留人們心中,產生了揮之不去的洪湖情結。1959年,湖北省實驗歌劇團創作了《洪湖赤衛隊》並將它搬上舞台。1960年,這個根據賀龍元帥的姐姐賀英的革命故事改編的洪湖人民跟隨紅軍鬧革命的故事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從舞台搬上了大銀幕,並且由歌劇《洪湖赤衛隊》的原班人馬出演。電影放映後,影響力空前巨大。1961年,電影《洪湖赤衛隊》獲得了第一屆百花獎最佳音樂獎,1993年,《洪湖赤衛隊》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一首歌,曾在全中國傳唱;一部電影,曾被24小時全天放映;一台戲,曾讓三代人熱淚盈眶,這是多富有詩意的傳奇。此歌的原唱和電影中女英雄“韓英”的扮演者就是我國著名的歌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王玉珍。自1981年始她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授,擔任民族聲樂研究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而且,她還曆任湖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文聯副主席。第三屆和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九屆人大代表。去年11月,記者有幸采訪到了這位第一代《洪湖赤衛隊》演員,她是最了解《洪湖赤衛隊》的人。她不僅在舞台上將《洪湖赤衛隊》演繹成了經典,還在電影銀幕上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韓英”形象。今年76歲的王玉珍笑聲朗朗,非常親切。她說:“每當想起這首歌,我都會想起周總理對我們的情,賀龍老總對我們的愛,以及全國各地很多粉絲對我的愛。我就是為這些愛而活著的……”《洪湖赤衛隊》中故事的發生之地洪湖,曆史上就是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聽王玉珍老師講述《洪湖赤衛隊》幕後故事以及半個世紀的洪湖情緣,令人驚歎……

    洪湖邊長大的苦孩子成藝術團台柱子

    從大自然中走出來的人,自然將賦予他的童年以特質,這種特質將融入到其性格、氣質甚至為人處世的風格。比如,在水邊長大的孩子具有特殊的靈性,王玉珍就是在洪湖水邊長大的孩子,她的成長經曆以及她的事業成就無不與水有關,可以說,對水的生命體驗,培養了她特殊的審美心理,滋養了她如水般的性情,養成了水鄉兒女具備的自強自立,堅韌、不懼困難的品格……王玉珍出生於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鎮。小時候,她常隨父母到漢口去,老家沙湖鎮至漢口漫長的水路上,那傳來的搖槳聲和機帆船引擎聲,伴著流水聲,永遠定格在她孩童時代的記憶。沙湖鎮邊那500多萬畝濕地,景色優美。它東麵與長江相連,南麵依東荊河洪湖大堤,北靠東荊河仙桃大堤。麵生長著大量的野生蘆葦,是典型的內陸湖泊濕地。站在大堤上,滿眼綠色的蘆葦蕩一望無際,百鳥翔集,而湛藍的天空與湖水相連,廣袤無邊。這不僅有讓人心醉的自然風光,更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曆史故事。

    1949年武漢解放後,王玉珍興奮地迎來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選擇。她回憶說,那時候,各類培訓班都在吸引她,讓她一次次心動。父母希望她去學一門手藝,將來好養活自己。那個時候,學裁縫是很時尚的事情。於是,她就進了縫紉班去當學員,天天跟著師傅學剪裁。學習服裝裁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學會製圖。就是把一件衣服或是一條褲子或是裙子用平麵圖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對她來說,這一切都很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就畫完了,還在旁邊自創了好幾種樣式。不到半個月,她就學會了十多個款式的服裝圖式。學完了製圖,老師讓她試裁衣服。她從小天資聰明,很快就能用一些小布頭做成小衣服,有模要樣,非常漂亮。沒多久,她就迷上了隔壁的音樂舞蹈班。實在是憋不住了,她就背著父母偷偷地換了班。她的嗓音特甜美,也最富激情,老師常誇獎她。平時,她更愛跟大夥去各個勞動場所給工人們唱歌、表演節目,那陣陣的掌聲使她感覺到了藝術的魅力。湖北省文化藝術團(現湖北省歌舞團)來武昌招考的消息,像一陣風把她的夢想一下子激活了。老師說,孩子你回家跟父母商量,我們推薦你去武昌考試。投考那天,母親給了她一塊銀元。到了那她才知道,要考試先要到區文化館參加音樂班培訓,過了此關,才能正式參加考試。天生好嗓子的她最終得到了這個報考藝術團的名額。

    考試那天王玉珍隻身背了個小包袱,乘一艘小船就過江了。天氣不太好,還趕上了大浪,可她一點都不驚慌。同去考試的有4個人,最終卻隻有王玉珍一人被錄取。這是她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入團以後,王玉珍感覺如魚得水,每天近10個小時的基本功訓練,站位、壓腿、旋轉、下腰、蹦跳,一天下來,回到宿舍,她癱在床上連話都不想說。無數次痛哭著說“不練了!我受不了!”但她又含著眼淚回到了訓練場。服裝、道具、燈光、跑群眾…無論什雜活,她都願意幹;戲曲的唱、念、做、打,楚劇、漢劇、川劇、河南梆子,她樣樣都學。練功時腿疼得要命,她就一邊喊著黃繼光、邱少雲這些英雄的名字一邊練。她還經常隨團到農村演出,沔陽花鼓戲、民歌民謠和地方小調令她如癡如醉。這段時期的學習和積累,為她打下了紮實的演唱基礎。後來,她出演了改編後的楚劇《秋江》和《劉海砍樵》,還深入鄂西山區采風,發掘和演唱了地方特色民歌《龍船調》,逐漸成為團的台柱子。她一直激勵自己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把成長所獲得的幸福回報給社會。“在藝術團+我拚命地吮吸著楚文化的乳汁,為我的藝術生涯作積累!”王玉珍說。

    賀老總的一句話,讓她更注重揭示韓英的內心世界

    1959年,湖北省實驗歌劇團決定將創作的歌劇《洪湖赤衛隊》搬上舞台。當時團對主要角色扮演者采取了公開競選的辦法,誰演得好就由誰上。結果,23歲的王玉珍以其深厚的舞台功底、明亮甜美的音色拔得頭籌,擔任韓英主角。

    “剛開始我並不喜歡這個劇,認為劇情太簡單,沒有起伏跌宕的劇情。”王玉珍說這是她最初的想法。這一點兒也不假。記者在采訪《洪湖赤衛隊》的夏奎斌(扮演劉闖)時就聽他這介紹過,“當時,地方劇院沒什好戲,省委就說要是再沒有好戲出來就解散(劇院),所以大家是頂著壓力,全力以赴地創作了這出戲。但是,花費了很多心血的《洪湖赤衛隊》的第一次演出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觀眾的歡迎。剛在武漢演出時,專家看了擺頭,沒有肯定,觀眾反映平平。但是省委宣傳部喜歡,就決定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後來就到洪湖去演出,到那兒之後演出才很受歡迎。為什呢?因為我們所有的演職人員就住在洪湖邊,白天和群眾在一起勞動,晚上演出,一邊做修改,後來再回到武漢演出,觀眾還是反映平平,我們便又去工廠、部隊演出,不斷吸取經驗,很受歡迎。”王老師聽了笑了笑,說,“確實如此。這一切都因為後來我們回到沔陽、洪湖,深入根據地體驗生活後最終改變的。大家聽經曆過那段曆史的老紅軍、老革命講故事,漸漸地,大家都被那些真實的事件所感動。當你含著眼淚去化裝,再去演出,就不一樣了。那時,我度過了許多繁忙的演藝時光,至今感到很幸福。那時,機關、學校、鄉村、車站、碼頭、食堂,有求必到。經常是早、中、晚連演三場。一上場就是幾個小時。”

    歌劇《洪湖赤衛隊》第一次公演是在洪瑚縣委禮堂,演出結束,老赤衛隊員的家屬們擠上舞台,與演員相擁大哭。還記得到北京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959年11月。在北京演出了兩個月。演出很成功,票價從4毛、5毛、6毛,漲到了8毛、一塊、一塊二。每次戲散場時,觀眾是哼唱著“洪湖水呀,浪呀浪打浪”的旋律離開的……

    “劇組的第100場公演是在中南海懷仁堂。”此前,演員們並不知道有哪位領導人會蒞臨現場,當舞台上的韓英在獄中與韓母話別,韓母唱道:“洪湖赤衛隊,快跟賀龍回,活捉彭霸天,消滅白極會……”觀眾席第一排中間站起一個高大的身影,那是賀龍,賀老總真的來了!

    王玉珍記得,演出結束,賀老總在北京飯店宴請了劇組全體成員。賀老總反複叮囑劇團負責人:在劇中少提我,多歌頌黨中央、毛主席。賀老總又問王玉珍:你知道洪湖的峰口河嗎?王玉珍連連點點頭。賀老總說:那時候,敵人把我們同誌的頭砍掉滾到河,那條河都變紅了!賀老總的話使王玉珍很受震動。她說,“當自己聽到這些烈士的故事之後,我覺得每一句台詞,每一句話,都不再是口號或是台詞,這是他們用鮮血凝成的,比如說‘革命的人民你們是殺不盡的’,就是他們的豪言壯語。所以我覺得再演這個角色,有時候下午開座談會,馬上接著就要晚上演出,我們的眼淚都沒有擦幹,就馬上化裝演出,我們就感覺到英雄的事跡給我們以震撼,所以感覺就不一樣了,我用我的心去貼近這個角色。”在她的心,更明確了“韓英”是個有智慧、有魄力、有柔情的女英雄,最主要是有信仰。在以後的演出中,她更用心地去貼近韓英,演出時也更加注重揭示韓英的內心世界。

    拍電影演“韓英”。多次遇險戰勝磨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16期)》,方便以後閱讀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16期)正文 第一代韓英的扮演者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16期)正文 第一代韓英的扮演者並對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周刊(2013年16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