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協作,讓孩子一生受用的本領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中華家教(2011年2期) 本章:正文 協作,讓孩子一生受用的本領

    熱點

    作者:本刊

    編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的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種能力。其中,學會共同生活即指在教育中要培養孩子與人合作、共享成果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但是,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很多家庭更關心的是如何讓孩子在社會中擁有更多地與他人競爭的能力,對培養孩子的協作能力方麵普遍忽視。親愛的家長,試想,一個沒有合作意識與能力的人,能夠在競爭中取勝嗎?因此,家長一定要注重孩子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讓我們的家庭行動起來,與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加倍關注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使其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本領。

    我們的孩子急需培養協作精神

    王嶼

    當前,我國大部分家庭多為獨生子女,缺乏和同齡人朝夕相處的機會,自然也缺乏和同齡人分享協作的經驗。同時,由於長輩們大多過分地愛護自己的孩子,做什事總是先孩子後自己,導致很多孩子任性、脾氣大,往往隻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忽視別人的想法,逐漸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狀態,無法與他人合作。

    鏈接一:7歲的華華是家的獨苗苗,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全家6個大人全圍著華華一人轉。可是,媽媽有一天帶華華到同事家去玩時發生的一件事,引起了家大人的重視和反思。那天,華華帶著一本童話故事書,同事家的8歲甜甜看到華華看得津津有味,就想和他一起看,華華不肯,經兩個媽媽調解,華華還是說什也不同意,弄得華華媽媽非常尷尬。要回家了,甜甜可能太想看華華的故事書了,就拿出自己的變形金鋼玩具,要求和華華交換幾天。華華依然不同意,並說:“我喜歡的東西誰也別想碰!”看著甜甜媽媽異樣的神情,媽媽又氣又無奈。回家後,為此事召集了全家會議,全家一致認為,以後必須改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教養習慣!

    鏈接二: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的黃女士也有著和華華媽媽一樣的煩惱:“體育課上,老師讓孩子們三個人組合成一個團隊進行長跑比賽,哪個小組最快同時到達就贏。老師的目的是希望同組跑得快的孩子能遷就跑得慢的孩子,大家互相加油鼓勵,一起跑過終點。誰知道,班大部分的孩子跑時都是隻顧自己,到了終點才回頭看組員在哪兒,然後就是拚了命的猛催組員跑快點,要輸了。哎,我在旁邊看得真是著急,問孩子為什不等組員,她就說我為什要遷就他們呢?就應該他們跑快點來遷就我。”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不願與他人分享;不會也不願與他人合作;不願承認他人比自己優秀……

    針對以上情況,相關教育專家指出,導致不少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合作意識的原因主要有四點,首先是長輩們的過分溺愛;其次是很多孩子平時很少有機會自己主動結交朋友,缺乏與他人合作、搭檔的機會;第三是由於現代人的壓力較大,家長工作繁忙,隻記得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卻忽視了教導孩子學會分享、學會互助、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教育;另外,在學校,基本上老師最重視的還是學習成績,因此也很少會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合作精神。種種原因加起來,才使得現在的孩子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存在。

    合作精神涵蓋著一個人對己、對事、對人的自製力,與人熱誠相處的能力以及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他人的能力。孩子良好的合作品質是得到社會接受的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並且具有合作性的孩子更受歡迎。合作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能使孩子學會與別人交流、配合以及友好相處,從而增加自己對團隊的自豪感,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能讓孩子逐漸建立自信。所以,培養孩子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每一個家庭應承擔起重要的責任。

    培養孩子合作精神 親子關係是關鍵

    張力

    在家庭生活中,親子關係是孩子能否較好地形成合作精神的關鍵。作為家長首先應從平等、細微的親子交流中,著手培養孩子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注重積極的情感交流

    子女在與父母的交流溝通中,受到多種暗含情感交流的影響,漸漸形成了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不失時機地以讚美、鼓勵的語言同孩子說話,孩子會感到很親切,從而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隻要孩子對父母產生信任感,彼此間的合作就會順暢得多。

    想方設法贏得合作

    合作是親子間平等關係的一種表現。父母要以民主的態度去理解與尊重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對孩子一味遷就,也不是要求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真正的合作應該是在平等基礎上的、雙方都樂意接受的一種態度和行為。所以,對父母而言,必須處處講究合作技巧,想辦法贏得孩子的合作。

    第一點,形成多為他人著想的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督促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積極樹立為他人著想、為家庭幸福著想的意識。同時,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不顧孩子的感受,而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諒和理解孩子。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才會接受您的“教誨”,學會理解他人。

    第二點,避免以命令的口吻說話。

    如果父母用委婉的語調與孩子交流,就比較容易贏得孩子的合作。這樣一方麵可以表明對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麵,委婉的口氣可以增加協調的氣氛,降低反抗心理並贏得合作。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訓斥和打罵他們。強迫的方法無法贏得孩子真正的合作,相反會損傷其自尊心,產生逆反情緒,造成與父母情感上的對立。

    第三點,全方位地接納孩子。

    父母們易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去要求子女,而忽視理解和接納他們。過多地批評和挑剔隻會增加子女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父母應與子女一起分析產生行為缺陷的原因和後果,積極主動地傾聽子女的訴說,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受到父母接納的孩子往往比較友善,樂於與人合作,他們從父母那兒學會了對別人的尊重和關切,增強了善解人意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家庭會議:促進孩子合作精神形成的有效途徑

    對孩子來說,參加家庭會議是有誘惑力的。他們會因為能與父母“平起平坐”討論家庭大事而充滿自豪。

    要想使家庭會議達到預期的目的,一是家庭每位成員都有權利提出問題,其他成員有義務傾聽,然後共同討論,形成答案;二是切忌形成分配工作的會議,會議中應讓大家共同製定計劃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是每次會議時間不要超過二三十分鍾;四是如果有誰違反會議的決定,給全家人帶來了麻煩,應讓大家都來體會不履行責任的後果,從而有效地加強家庭成員間的合作性和依存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華家教(2011年2期)》,方便以後閱讀中華家教(2011年2期)正文 協作,讓孩子一生受用的本領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華家教(2011年2期)正文 協作,讓孩子一生受用的本領並對中華家教(2011年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