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人不拒絕網絡語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北京紀事(2015年4期) 本章:正文 北京人不拒絕網絡語

    北京人不拒絕網絡語

    胡同胡語

    作者:張乃堅

    眾所周知,現如今最時髦的就是網絡。如果您不會上網不會發電子郵件,在年輕人的眼睛,恐怕您跟文盲沒任何區別。目前,主流媒體正規出版物雖然占據著傳媒的主導,但是,不能否認網絡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且影響力會越來越大。電視台的綜藝節目曾經報道過著名歌唱家楊洪基老師,楊老師是以美聲唱通俗歌曲的第一人,他的《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可謂家喻戶曉。楊老師學貫東西,舞台上一站,就是洋範兒。您猜,觀眾提什問題?楊老師,您上網嗎?您知道多少網絡語言?您知道“大蝦”的意思嗎?楊老師一頭霧水。“大蝦”者,網絡上指“大俠”的意思,是金庸小說的俠客,可不是齊白石宣紙上的那個大蝦。主持人也提了個“萌”字,還真把楊老師給問住了。“我沒白來,我真的學到了許多東西。”楊老師笑著回答道。由此可見,知道多少網絡語言竟成了衡量大師是否與時俱進的問題了。其實,年過古稀的楊老師不但會上網會寫微博會發微信,時不時,還在網上玩玩“憤怒的小鳥”呢。

    “網絡語”也登大雅之堂

    筆者在2012年第10期的《北京紀事》上發了一篇文章《侃侃北京公廁這些年》,文章中,我使用了一個網絡用語“神馬”。當時,我非常猶豫,如果用“什”一詞,最普通也最保險,用“神馬”顯然有點兒網絡範兒。編輯部有編輯、有責任校對還有主編,恐怕他們會給我改成“什”的。但是,為了時尚一把,我還是冒險使用了這個詞,心想修改掉就修改掉吧,反正也無礙文章的大局。結果,發表以後,這個詞沒被修改,而是原封不動地登了出來。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以後,又有一件事震驚了我。“吊絲”一詞上了2012年11月3日第五版《人民日報》的十八大特刊。原文是——分配焦慮、環境恐慌,拚爹時代、吊絲心態,極端事件、群體抗議,百姓、社會、市場、政府的關係進入“敏感期”。文章一出,“吊絲”一詞受到廣泛關注,大多數人表示讚同,但是,也遭到了一些人的不理解。據南方新聞網報道,“吊絲”一詞在2012年確實很火,甚至還上過《人民日報》,也有許多讀者朋友建議收入2012年十大流行語。《咬文嚼字》曾幾次組織專家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它的不雅、惡俗的趣味是很明顯的,有違《咬文嚼字》收選“十大流行語”的第三條原則。最後,《咬文嚼字》拒絕了“吊絲”。對此,接力出版社副總編輯黃集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吊絲”這個詞沒什不雅觀的,如果它不雅觀,那“廁所”更不雅觀。“吊絲”比傳統的詞語更能準確描述它所指的現象,其他詞語難以替代。並且,人們使用它的時間長,使用人群大,媒體引用它理所當然。“沒人規定黨報可以用什語言,不可以用什語言。”《人民日報》用“給力”是在頭版頭條;用“元芳體”是在一文篇首,以引出“政府需回應公民”的論題;用“吊絲”是在一文的第三段,和“分配焦慮”“拚爹時代”等詞組並排使用以描述當今社會現象。這都屬於正常的現象。

    《人民日報》功不可沒

    筆者是學外語出身的,初見“吊絲”一詞也是一頭霧水,才疏學淺,不知其意。經過學習,終於搞懂了它的意思。在百度百科中,對於“吊絲”的解釋是:“中國大陸地區網絡文化興盛後產生的諷刺用語,開始通常用作稱呼‘窮、醜、矮、矬、魯、呆、胖’那些與‘高富帥’相對的男生。它最初源於百度李毅貼吧,是一種帶有諧謔語氣的稱呼,可用於稱呼別人,亦可自謂。吊絲二字蘊含著無奈與自嘲的意味。吊絲的含義是很深刻的,代表了一類人群。吊絲們自稱窮醜矮矬胖笨魯,自稱見人就給人下跪,叫人爺爺。吊絲都沒有女朋友,吊絲被人打了隻能裝死,吊絲能做的職業隻有搬磚。吊絲似乎在宣稱,反正我就是這副吊樣,再怎差都無所謂了。吊絲是現代社會的阿Q,是指被邊緣化的人群……”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北京紀事(2015年4期)》,方便以後閱讀北京紀事(2015年4期)正文 北京人不拒絕網絡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北京紀事(2015年4期)正文 北京人不拒絕網絡語並對北京紀事(2015年4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