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金元 磚雕雜劇人物帶來的信息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收藏界(2012年10期) 本章:正文 宋金元 磚雕雜劇人物帶來的信息

    宋金元 磚雕雜劇人物帶來的信息

    鑒·辨·賞

    作者:東方晰

    磚雕是我國民間一門獨特的傳統建築雕刻藝術。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磚雕則是這一凝固音樂中最美妙、最動人、最充滿意境與情感的旋律和樂章。磚雕是依附於建築而生存的,而建築又是因為有了磚雕的畫龍點睛才呈現出它的千姿百態。磚雕工藝既能滿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還表現出審美的無限豐富性。我國的磚雕藝術源遠流長,早在《左傳》中就有關於在建築中使用刻鏤藝術的記載了,周代已出現磚,並開始用磚鋪地。

    河南偃師及晉南稷山、新絳、侯馬等縣市的文博單位珍藏有一些宋、金、元時代墓葬中出土的磚雕雜劇人物(見圖1—11),它們帶來了雜劇興盛時期的諸多信息,是我們了解戲曲史的實物資料。

    據專家考證,我國戲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已經萌芽了。它經過漢、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的。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滑稽戲是從“優”發展而來的。優的出現很早,據曆史記載,最早是出現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宮廷。優是國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調笑為職務。國王行事不當,不能直接批評,就利用優來進行調笑以達到諷刺的目的。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優即便說錯了話也不算犯罪,叫做“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但優不隻是說些俏皮話以博一笑,他還會模仿別人的言語行動,例如楚莊王時期的優孟就能裝扮成已故的宰相孫叔敖,連楚王一下子也認不出來。

    秦漢以來,百戲(又名散樂)有一種集中表演的傳統。漢代宮廷中的表演地在平樂觀;北魏開始,把這種表演的場所改在寺廟;隋煬帝將四方各國的“散樂”集中在洛陽,分為9部:燕樂、清商、西涼、扶南、高麗、龜茲、安國、疏勒、康國。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在皇宮端門外8長的地方辟出一處場所,集中各種散樂,令百官和各國來朝賀的使臣隨意觀看。唐代的歌舞百戲表演場所,除宮廷演出外,也是設在長安幾座大的寺廟。到了北宋,商品經濟發達,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等地成為繁華的大商業都市。東京除相國寺為遊觀之地外,還有專為各種藝術表演而設的瓦舍。瓦舍是一個集合多種伎藝長年賣藝的地方。瓦舍的藝人以賣藝為職業,觀眾主要是市民,即手工業工人、商人,也有知識分子和官僚、貴族。瓦舍雖集合各種伎藝在一處,但分別在各自的勾欄棚表演。所演出的範圍很廣,有小說、講史、諸宮調、合生、武藝、雜技、各種傀儡戲、影戲、說笑話、猜謎語、舞蹈、滑稽表演、裝神弄鬼等等。

    宋雜劇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金院本與宋雜劇實同而名異。宋雜劇演出時先演一節“豔段”,豔段最早的形式就是一段小歌舞,也就是爨(cun)。因為爨是5個腳色都出場的,所以又叫做“五花爨弄”,然後再演正雜劇。正雜劇或是一段滑稽戲,或是一段大曲。有時最後還加演一段“雜扮”。這是一種小的玩笑段子,大都扮演沒有進城見過世麵的鄉下人鬧的笑話。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雜劇體製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

    我們了解了中國戲劇曆史淵源後,就可以認識墓葬出土的宋金元時期雜劇人物磚雕帶來的信息。可以想象墓主生前肯定是“雜劇迷”,或者是“票友”,他們也可能留有遺囑,讓家人在墓壁上砌一出雜劇磚雕圖案,以備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欣賞雜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收藏界(2012年10期)》,方便以後閱讀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宋金元 磚雕雜劇人物帶來的信息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收藏界(2012年10期)正文 宋金元 磚雕雜劇人物帶來的信息並對收藏界(2012年10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