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申遺”背後的政治較量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華聲(2014年第13期) 本章:正文 “申遺”背後的政治較量

    “申遺”背後的政治較量

    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引發了關於“申遺”成功的熱議。顯然,這是兩項超重量級的係列遺產:大運河縱跨中國8省市,沿路古遺址、曆史名城、名鎮、名村眾多;絲綢之路橫跨半個亞洲,既是曆史上各國文化交匯的見證,也是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載體。

    然而,歡騰的背後,卻暗藏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較量。

    絲綢之路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全名,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而最初申報的名稱是:絲綢之路起始段及天山廊道的路網。其中,天山廊道這部分內容,指的是與中國聯合申報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一段。最終名稱的變化,來自對中國境內這一段的概念紛爭。簡單而言,中國段是否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日本在阻撓中國成為絲路起點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絲綢之路申遺之初,日本就曾表示要參與到聯合申報當中,並希望將自身認定為絲綢之路的起點。爭取未果後,日本發揮其在國際組織中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各種方式施壓,成功將絲路起始於中國這一無可爭辯的事實變成了學術上的“存疑之爭”。

    此次,中國絲綢之路失去了“起始段”這一重要概念,即使入選了世界遺產,也留有巨大遺憾。可謂表麵歡喜背後憂,有人歡笑有人愁。

    世界遺產申報早已不是單純的學術認定,人們不得不更加嚴肅地麵對近年來越發明顯的“借遺產之名行政治之實”的趨勢,一個顯著表現是,專業機構的評估意見形同虛設。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是世界文化遺產評定的惟一專業詢機構。每年,該組織都會對申報的每個遺產進行評估,並分4個檔次提出建議:一、直接列入;二、補充材料來年再議;三、發回重報;四、不予列入(也不得再重報)。但是,最終決定是否列入的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1個委員國(每兩年改選1/3,中國在2014年不是委員國)。因此,盡管評估機構的論證結果很重要,能否“搞定”這些委員國更重要。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華聲(2014年第13期)》,方便以後閱讀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申遺”背後的政治較量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華聲(2014年第13期)正文 “申遺”背後的政治較量並對華聲(2014年第1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