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Ⅰ—1號礦體探采結合的應用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科技與企業(2014年24期) 本章:正文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Ⅰ—1號礦體探采結合的應用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Ⅰ—1號礦體探采結合的應用

    能源環境

    作者:呂成

    【摘要】以石硐溝銀多金屬礦床為例,根據實際情況,簡要敘述了淺孔留礦法探采結合技術在地質條件複雜的礦床中應用時,其基本原則的確立、勘探網度的合理選擇、生產計劃決策和經濟效益等幾個方麵,希望能夠為該礦床今後的發展和類似礦床的勘探、開發提供借鑒,充分回收國家資源,降低礦石開采損失與貧化。

    【關鍵詞】探采結合;石硐溝銀多金屬礦;淺孔留礦法;經濟效益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是一個年產30萬噸的大型礦山,根據現有地質資料,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礦體較薄,品位變化大,地質條件複雜。自從探采結合貫穿於采礦生產的全過程後,我礦準確的圈定礦體邊界,很好的掌握礦體變化規律,控製了礦組中礦體夾石、構造,加快施工進度,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為礦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礦床地質特征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位於甘肅省肅北縣魚兒紅牧場石硐溝一帶,距甘肅省玉門市115km,地理坐標:東經97°04′00—97°06′00,北緯39°20′00—39°22′00。礦區位於中祁連北緣深大斷裂的分支斷裂—石硐溝斷裂上。出露地層主要為前長城係北大河群,為一套中—深變質岩係。地層總體走向320°—140°,向南陡傾,傾角65°—85°,局部向北陡傾,局部第四係覆蓋。礦體賦存於斷裂帶內矽化灰岩透鏡體及大理岩與破碎帶接觸部位,部分產在破碎帶內。含礦岩石主要為角礫狀矽化灰岩,銀礦化強弱程度與矽化強度有關,矽化愈強烈,礦體膨大,銀品位高;矽化減弱,礦體縮小,隨之而品位降低、與鉛鋅礦化關係密切,與鉛礦化呈正相關,與鋅礦化呈一定負相關,礦體品位與厚度之間具一定的負相關。即在礦體厚大部位品位下降,在厚度較小地段,礦體品位較富,具膨大縮小,分段富集特點,且具等距性,間距約160米。Ⅰ-1號礦體:位於27-60線,長1540多米。礦體賦存於破碎帶南側,礦體賦存於大理岩下盤的破碎帶接觸部位,含礦岩石為角礫岩化矽化灰岩,礦體呈似層狀,產狀230°-240°∠65°-75°,最大控製延深300米,銀最高品位4225.3克/噸,鉛最高品位22.34%,鋅最高品位11.05%。礦體平均水平厚度4.90米,Ag平均品位213.24克/噸,Pb平均品位1.37%,Zn平均品位1.45%。厚度和品位變化較大,厚度變化係數107%,銀品位變化係數175%。

    2、礦區構造特征

    礦區褶皺構造不發育,局部可見較小規模的寬緩向斜;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NW向層間斷裂,次為NE向切層斷裂。石硐溝斷裂(F1)為區內主要控礦斷裂,其特征如下:

    石硐溝斷裂(F1):屬層間斷裂,是區內主要的導礦、容礦構造。礦帶(體)嚴格受其控製,斷裂長大於8千米,已控製的含礦地段為東起石硐溝河東、西到窯硐溝西山梁,長度約4770千米,破碎帶寬25-30米,產狀230o-250o∠60o-85o,局部地段近於直立或向北傾。破碎帶上盤為大理岩,二者界限清晰,下盤為灰色絹雲石英片岩夾絹雲母千枚岩,呈漸變過渡關係,破碎帶的主體由灰黑色絹雲千枚岩、矽化灰岩、岩粉、膠結物、金屬礦物等構成。

    3、開采情況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為井下開采,自 2009年7月開始投入生產以來,現已回采完3190中段,3140中段為主要生產中段,3090為開拓中段,根據礦體產狀、圍岩的穩定情況,地質構造的複雜程度,礦山生產主要采用無底柱淺孔留礦法,鏟運機出礦,采用該法時,礦房一般沿礦體走向布置,礦塊長度80米,礦房長度於68米,兩邊各留6m的間柱,中段高50米,預留8m頂柱。從礦房一端按順序往返壓礦,整體推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科技與企業(2014年24期)》,方便以後閱讀科技與企業(2014年24期)正文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Ⅰ—1號礦體探采結合的應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科技與企業(2014年24期)正文 石硐溝銀多金屬礦Ⅰ—1號礦體探采結合的應用並對科技與企業(2014年24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