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通有無,商行常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商情(2014年11期) 本章:正文 互通有無,商行常

    互通有無,商行常

    理論研究

    作者:劉奉潔

    【摘要】悠悠華夏,浩浩神州,自古至今,商賈活動的步伐從未曾間斷。一路發展而來,商賈和商業也不斷壯大,從最開始不被重視、作用微弱,到現代的經濟支撐、互通有無,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太多寶貴的經濟思想。本文將分析從古至今的商業製度,探析其發展與政治製度的關係。

    【關鍵詞】商業製度;國家統製;自由放任

    一、從“通有無”到“通中外”

    從先秦開始,封建社會對於商業采取的總體態度。毫無疑問是“抑製”和“利用”。政權和社會的穩定,以及農耕經濟的平穩發展,在自然經濟時期,必須以犧牲商業的發展為交換條件。在“抑製”的總方針下,也會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導和利用商業的發展和商賈的力量,為封建統治服務。

    相比政治和社會的整體壓抑,思想界對於“商業貿易”的討論,就顯得開放包容許多。先秦諸子百家中,既包括極力宣揚“重農抑商”的主張,也有主張適當發展商業、工農商平和發展的意見萌芽。發展到明清時期,永嘉學派為代表,公開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張,預示著資本主義的商業觀已經呼之欲出了。

    近代中華的屈辱史,伴生的是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痛苦轉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過程,同時也是商業發展的“加速度”時期,商業和商人的發展備受整個社會的關注和聚焦,“實業救國”的呼告幾乎成為了整個民族的基本共識。這段時期的商業思想,更加傾向實用,目的性更加急迫、針對性更加明顯,無論是譚嗣同的“中外通”,還是孫中山的“開放主義”,都肯定了商業的發展必須破除壁壘,同世界相互貿易,都無一例外是為了找到發展中國的“迅速之法”。

    產生鮮明對照的是,這一時期的思想雖然都是實用主義指導,但是異常重視商業發展、開放主義的適當程度,即十分重視國家主權的維護。這一鮮明的共同點,與近代中國列強侵擾的血淚史、與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會性質有著莫大關聯。

    新中國建立以後,商貿經濟總體上在曲折中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的三十年迅猛發展。與之相伴的是商業思想理論的不斷豐富和極大擴展,例如“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深刻生動地闡釋了新時期三大產業之間的具體關係和相互聯係。

    總體來看,商業活動和商賈層級自古有之、未曾間斷、一脈相承、薪火相傳。封建社會時期的商業,作為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的有效補充,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互通有無”的工具所存在的;近代以來,經濟及社會的轉型使得商業的地位一再提升,“商通中外”的理念漸次深入人心,商人階層也隨之擺脫低賤、卑微、受壓迫的地位,成為社會階層的重要有機構成。

    二、“國家統製”與“自由放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商情(2014年11期)》,方便以後閱讀商情(2014年11期)正文 互通有無,商行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商情(2014年11期)正文 互通有無,商行常並對商情(2014年1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