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京劇打擊樂的形成和發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電影畫刊(2014年7期) 本章:正文 淺談京劇打擊樂的形成和發展

    淺談京劇打擊樂的形成和發展

    藝術教育

    作者:呂晶晶

    引言

    京劇打擊樂演奏藝術,它作為整個京劇音樂中的一個起主導作用的重要部分,能以其獨特的音響節奏帶動全局,它的合奏能構成相當豐富而鮮明的意境,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京劇的鼓板是由鼓師掌握用以指揮樂隊的兩種樂器。鼓師指揮樂隊,主要是靠鼓板打出的節奏音響並結合一些示意動作來進行的。它是使音樂節奏和舞台的表演、歌唱緊密配合起來的樞紐,在京劇演出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一)京劇的形成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囉囉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二)京劇的發展

    1、四大徽班"各擅勝場"。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春台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各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據優勢。

    2、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湧現,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為常。據刊於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餘三勝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後京劇舞台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已基本完成(雖然當時還不稱京劇)。

    3、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新建的滿庭芳戲園從天津約來京班,受到觀眾歡迎。同年,丹桂茶園通過北京的三慶班,又約來大批著名京劇演員,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潤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馮三喜(馮子和之父)等。他們都在上海落戶,成為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派京劇世家。

    二、京劇打擊樂的自由運用

    (一)武場樂隊編成及樂器配置

    京劇伴奏中的打擊樂隊稱為武場。打擊樂器雖然隻能奏出一個有相對固定高低的音,但音響強烈,節奏感鮮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戲,以打擊樂伴奏為主,因此傳統習慣稱打擊樂為武場。武場的基本樂器包括:板鼓(板鼓實為檀板、單皮鼓兩件樂器,因由一個掌握,故合稱為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四件樂器。板鼓在京劇樂隊中是起指揮作用的樂器。

    (二)樂器配置:

    板鼓在京劇樂隊中是起指揮作用的樂器。這四件樂器,通過鼓板的指揮,大致有三種不同配置方法:

    第一種:以大鑼為主,鐃鈸、小鑼為輔。因大鑼音響豐滿,色彩鮮明,力度強,故多用於劇中大場麵活動,或表演節奏明快、情緒強烈的場麵。

    第二種:不用大鑼,以鐃鈸為主,小鑼為輔。因鐃鈸音響悶啞,色彩暗淡,故多用於氣氛低沉、情調悲抑的劇情。

    第三種:大鑼、鐃鈸都不用,隻以小鑼單打。因小鑼音響清淡,故多用於較為安詳、平靜的表演。

    三、下麵具體介紹打擊樂常用的各種樂器

    【板】又叫“檀板”、“拍板”。打擊樂器。由三塊寬約六公分、長約二十餘公分的紅木或黃楊木板製成。分二組,前組二塊木板,用弦縛緊,後組一塊木板,二者以繩聯接。京劇等劇種用以輔助單皮鼓指揮其他樂器,主要用於歌唱時按節拍。由司鼓兼管。

    【單皮】打擊樂器。也叫“板鼓”、“小鼓”、“單皮鼓”。戲曲樂隊打擊樂和管弦樂的指揮者,演員歌唱時輔助板按節拍。鼓框由堅硬的厚木合成。形扁,麵圓而略呈弧形,直徑約二十五厘米。中央開孔,直徑約五到七厘米,稱“鼓心”。亦有在鼓心旁再開一小孔者,稱“邊心”。鼓麵全部蒙以豬皮或牛皮。用於伴奏或合奏。是戲曲及民間吹打樂中的重要樂器。演奏時,架於三折式鼓架上,用兩根細竹簽(通稱鼓簽或鼓箭子)擊打而發聲。聲音以清脆、均勻、剛柔相濟為好。打法分有聲的底鼓(如單簽、雙簽、輪奏、打板等)和無聲的手勢(如指、邊、扔、撇、按、劃、撤、領、分、抄、揚等)兩種形式。因係單麵蒙皮,與一般鼓兩麵蒙皮不同,故而得名。習慣上常與板合稱“鼓板”。司鼓板者稱“鼓師”。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電影畫刊(2014年7期)》,方便以後閱讀電影畫刊(2014年7期)正文 淺談京劇打擊樂的形成和發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電影畫刊(2014年7期)正文 淺談京劇打擊樂的形成和發展並對電影畫刊(2014年7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