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長槍來曆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東廬夕下 本章:第六十二章 長槍來曆

    終明一朝,在湖南衡南縣東北部有個地方,叫做鐵絲塘,起這鐵絲塘的由來,自然與鐵脫不開關係。這鎮不大,隻有三百來戶,卻是九成九的姓徐,在起先不知道哪朝哪代開始,徐家先祖搬遷至此,這徐家原來是專門給皇家打製鐵器的匠人,祖傳手藝,傳到了這朝末代,朝代更迭、戰亂四起,便舉家搬遷至此。

    在這衡南縣邊陲住了下來繁衍生息。後來十幾年戰亂平定,新朝建立,有人聽了徐家的手藝,專門跑來打製各種鐵器,漸漸的有了名氣。

    又過了十幾年,徐家先祖拿不動鐵錘了,便將家業交給了兒子,有一次這徐家傳人與人打賭,將一個鐵錠打成了發絲粗細卻沒有斷,長長的打了有兩地長,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湖湘,從此這徐家莊就被人叫做了鐵絲塘,名聲大噪,前來定製鐵器的也就絡繹不絕,徐家靠著打鐵器的手藝在這地方紮下了根。就這樣子子孫孫,經過十幾代的發展,成了一個鎮子。

    隻是徐家家規甚嚴,祖傳手藝代代相傳,卻是傳嫡不傳長,傳媳不傳女,這徐家隻有曆代家主才掌握著最高超的技藝,其餘的分家也是從鍛煉打鐵器,因此上鐵絲塘家家戶戶也是以打鐵為生,但是分家卻得不到真傳,隻能仰仗著徐家主家的生意,打些下手,製作些粗使的家什。而主家越來越對技術要求的精細,以至於基本不再打製那些粗使的家夥。

    待傳到了第十代,這十代徐家家主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專精打鐵,一手鐵器手藝出神入化,重現了當年二世祖的發絲鐵線,打出來比二世祖的還要長還要韌;二兒子相比之下卻是稀鬆平常的很。犯難的是,這大兒子卻是庶出,是妾所生,按祖訓是不能繼承家業的。二兒子卻是正經的原配夫人所生,而且這原配夫人家中勢力頗大,徐家產業有很多地方需要仰仗娘家。這徐家家主從感情來,也是偏向二兒子,自然將家業和曆代秘籍都傳給了兒子。

    俗話一山難容二虎,何況這大兒子的手藝已非凡人所能比擬,知根知底的客商有時會直接找到大兒子打製些精巧器物,拿出去賣個高價。久而久之,這二兒子自然容不下他,尋了個理由,將大兒子一家掃地出門,連鐵絲塘也不許他們居住。

    這徐家大兒子本來就是庶出,雖手藝好,畢竟不是正經家主,被趕出來後那些個客商也不好再去找他,漸漸的連口飽飯也吃不上,一家老跟著餓肚子。這大兒子一開始還找徐家族老討公道,卻又哪有什公道?一發狠,這徐家的大兒子就舉家搬遷,一口氣搬到了這孟縣的山中。那時正是嘉靖三十二年,戚繼光總理負責防禦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倭寇。就在那時,戚繼光整備軍械,從外采購了一批,這徐家大兒子聽了倭寇禍害十餘年來沿海居民的慘狀,心下淒然,身為大明百姓的他骨子還是透出了一種高傲,倭寇如此猖獗,怎能讓人心中平靜。於是聽了戚繼光整備軍械打倭寇,便起早貪黑的用盡畢生所學,打製了這杆長槍,千迢迢的給戚繼光送了過去,從此這長槍便跟著戚繼光戎馬一生。

    到了戚繼光病逝,這長槍便一直在他家中,後來這徐家大兒子在這盂縣起了鐵匠鋪,就以本名徐興雲做號,憑本事吃飯,開了這家興雲鐵鋪。手藝過人,自然生意紅火,漸漸的聲明遠播。戚繼光後人後來不知怎打聽到了這名號,又千迢迢的將這長槍送了回來,那徐興雲見了自己打製的得意之作,驚喜之餘睹物思人,便將這鐵槍供在店鋪之中,哪知年歲大了,每日心思鬱結,竟然一病不起,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亂世江山》,方便以後閱讀明末亂世江山第六十二章 長槍來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亂世江山第六十二章 長槍來曆並對明末亂世江山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