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國滄桑(十三)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小說2016 本章:閩國滄桑(十三)

    【閩王治閩】

    相對於德高望重的韓偓的不知趣,寧肯放著高官不做,當個隱居鄉野的泥腿子,其他的“南下幹部”可就知趣多了。

    比如像崔道融、楊沂豐、黃滔、徐寅、劉山甫、鄭良士之類的文人騷客(不是那種賣弄風情的騷)最終在王審知福建政府都有了一把高交椅。

    王氏家族企業前期純粹靠拳頭打拚江山、建立霸業,打下江山後該用用筆杆子了,可真正的管理型人才在福建實屬風毛麟角,白打著燈籠也沒地方找,還是一句老話:“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呀!”

    已經基本坐穩了福建江湖老大的王審知迫切需要治理型人才,所以對於來到福建避難的知識分子官員乃至專家學者們,王審知的態度永遠是熱烈歡迎,熱烈歡迎!坐,上坐,請上坐!

    除了和王審知拜拜的韓偓外,能稱得上南下幹部一哥的就當屬崔道融。

    崔道融好歹算個著作頗豐的大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縣)人,黃巢戰亂時曾避難於浙東溫州一帶,所以又自號東甌散人。

    早年他曾驢行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算得上是個名符其實的散人),遊玩之餘,不忘工作,寫下了大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壯麗詩篇,據不完全統計:著有《申唐詩》三卷,《東浮集》九卷,今編詩一卷。

    乾寧二年(895)前後,崔道融官運高照,先後擔任了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朝廷右補闕等重要領導職務。

    關於這個右補闕,是個什東東!坦白,最初我頭腦也是一團漿糊、不太楚。

    後來查了一下史料,才知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副部長,我靠,高官呀!

    但在唐朝末年的朝堂之上,文官集團幾乎永遠就是任人宰割的呆鳥,斬你沒商量!宦官搞不定,藩鎮不敢惹,每次發生內亂,最倒黴的永遠是那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集團們。

    後來,崔道融為了躲避戰亂,直白,就是為了躲避殺人跟踩死隻螞蟻一樣的朱阿三。

    一顆紅心、兩種準備,不遠萬來到了福建躲貓貓,不曾想竟受到了東道主王審知的熱情款待,住五星級客棧,吃得牙齒噴噴香,玩得倍兒爽那是沒的,就此扔掉了朝不保夕的泥飯碗,端上了金飯碗。

    但這位仁兄的運氣實在不好,剛來到福建這個平台不久,還沒有為王審知怎服務,仿佛跟榮華富貴有深仇大恨似地,竟一病嗚呼去世了。

    下麵再一下排行老二的楊沂豐。

    楊沂豐,陝西大荔人,是當時唐朝宰相楊涉的堂弟,在唐朝末年,馮翊楊氏家族是個高官層出不窮的高官世家。

    楊涉的祖父楊收曾是唐朝政府的宰相,其父親楊嚴官拜兵部侍郎,而到了楊涉這官三代,依然在朝中擔任記官,楊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涉的兒子官四代楊凝式也非常優秀,號稱當時的一代書法神童,少年時期便高中進士,任秘書郎。

    原本靠著楊氏家族的這層官僚裙帶關係,楊沂豐應該是不愁吃喝、不愁無官做的狀態,但還是那句話,亂世出武人,文官任人欺,雖楊涉號稱當朝宰相,但在強悍藩鎮麵前幾乎什都不是,所以楊沂豐也沒有在堂兄楊涉身上得到什好處。

    所以為了躲避朝堂的紛爭,當然更多的是為了能夠混個一官半職、出人投地,楊沂豐來到了福建,投奔了王審知,並迅速成為王審知節度使府中的重要幕僚官員。

    以下還有被王審知錄用為判官(外貿廳長助理),開拓了福建海上貿易先河的彭城人劉山甫;原先在京為士(大學校長兼圖書館館長),後被王審知重用,擔任監察禦史兼威武軍節度使推官(紀檢書記兼組織部長)的莆田人黃滔;在京為秘書省正字(**中層幹部),後被王審知重用,擔任掌書記(秘書長)的莆田人徐寅;在京任禦史中丞(紀檢官員),後被王審知重用,擔任左散騎常侍(高級顧問)的仙遊人鄭良士。

    考慮到親們的時間都很寶貴,為了不致使大夥兒的耳朵起繭,這就不對他們的出彩、真出彩的事跡一一隆重推出了。

    保境安民,任用賢能,隻能是王審知建設福建萬長征走完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假如我們回到隋朝》,方便以後閱讀假如我們回到隋朝閩國滄桑(十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假如我們回到隋朝閩國滄桑(十三)並對假如我們回到隋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