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孝順我們的父母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白全珍編著 本章:第74章 孝順我們的父母

    大家知道,烏鴉雖然外表醜陋,但在養老、敬老方麵堪稱動物(包括人)中的楷模。當烏鴉年老不能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給老烏鴉,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從曆史的記載來看,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也的確湧現了許許多多以“孝”聞名的孝子,他們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

    《新三字經》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

    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

    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東漢時候,孝泉有一戶薑姓人家,父薑文俊,母親陳氏,膝下一子,單名一個“詩”字,自小聰明異常,遍覽詩書,渾身透著靈氣,年紀不大,名氣不小,十八鄉,遠近都知道薑家有個神童叫薑詩。一來二去,連縣太父龐盛都聽說了他的名聲,見他品高行佳,人才也好,到了薑詩十八九歲的時候,就將自己的女兒三春許配給他,並且向朝廷舉薦他為孝廉。那時候不興科舉,都是由地方官將本地有德行、有本事的人向上邊舉薦。不久,皇上下了詔,任命薑詩為江陽縣令。

    薑詩上任後,愛民如子,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眾愛戴,可是由於他為人正直,不善阿諛,別管多大的官,看見不順眼的事就要說幾句,這樣就得罪了不少人,一直都升不了官。

    薑詩到江陽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薑詩夫婦侍奉母親愈加勤勉,每天變著花樣為她做好吃的,好喝的,把老人伺候得舒舒服服。薑母眼睛不好,見風就爛,龐氏天天為她洗啊敷啊,照顧得很周到。一家人和和睦睦。不久三春生下了一個男孩,薑詩給取了個大號叫薑石泉,小名安安。

    有天夜,薑母做了個夢,夢見個神仙,告訴她泉孝臨江的水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經常用它洗眼,就可以治好她的眼睛。陳氏醒來,把這事跟薑詩說了,薑詩是個孝子,不忍違了母意,當即掛印而去。

    薑詩是個清官,為人正直,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千返鄉,連輛車都雇不起,隻好背上母親,龐氏牽著小石泉,硬是一步步走回到孝泉來,留下了“千背母”的佳話。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托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為使孩子吃飽穿暖,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多少父母為使孩子生活得更好一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長大後,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準。

    曆史發展到了今天,講究“孝道”的優良傳統並沒有在有些人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相反,不孝卻在有些人那體現得十分典型。他們不但不尊重老人,反而還虐待老人,甚至導致老人走上了自殺的淒慘道路。

    黃某去世時,他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高壽了。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按照農村的規矩,老人由兩個兒子贍養,輪流在兩家吃飯,五天一輪,吃了好幾年。幾年來,老人總覺得,在任何一家吃飯,夥食都非常差,除了逢年過節,從沒吃過肉。開始,他覺得那也沒啥,因為那貧窮,大家的日子過得並不很好。可是,久而久之,經過一觀察,他發現,一旦他在一家吃飯,另一家必買肉吃。他心很不是滋味,感到自己受到了虐待,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把他們拉扯大,他們居然敢這樣對待自己。於是,他等待時機,非得吃一次肉不可。一個集日,他雖然不在大兒子家吃飯,可他看到大兒子家買了肉,就想開開葷,嚐一片肉。吃飯時,他就徑直走到大兒子家,拿起碗就盛飯,拿起筷子就夾肉。筷子剛到碗邊,兒媳用筷子把他的筷子給擋住了,說:“你今天本不在這吃,要吃肉,就去另一家吧。”老人傻了眼,看著兒子。令他失望的是,兒子竟一言不發。老人感到一陣心酸,放下筷子,不吃了,走了。可是,到了晚飯時,也沒見他回家。一家人急了,到處找。直到第二天,才有人在山上看到他的屍體。原來,他是服毒自殺了。因為屍體旁邊還放著一個農藥瓶子。可憐老人辛苦一輩子,竟這樣結束了他漫長的一生。

    李某去世時70歲,她有五個兒子,也是五家輪流供養。她的五個兒子,家家都建起了新房,可這五棟新房,都沒有老人的位置,把她晾在一間破舊的老房子。老人感到自己十分孤獨、寂寞,想叫一個孫女與她做伴,但大人們不同意,隻好作罷。最讓老人感到吃力的是,五家都住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吃起飯來很不方便,尤其是刮風下雨,或者晚飯。有幾次,老人吃完晚飯後,已經都8點多鍾了,外麵又沒有月亮,走起路來很不方便。有時在晚上8點多鍾,她拄著拐杖,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十分艱難,竟連手電筒都沒有。是她的兒子們都窮嗎?不是。缺乏的就是一個字:孝。更不用說會有人幫老人洗衣服、曬被子了。老人實在受不了那份苦。最後,竟也選擇了服毒身亡以了此一生,很悲慘。

    孝與不孝隻在於一個人的心念之間,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一個人更應知此道理。

    中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有1.3億,約占總人口的10.2%。據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3億左右,占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贍養老年人也同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因為子女不孝,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的事件時有發生。子女不孝是一個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如果越來越嚴重的話,它將會危及我們整個人類的存在。這個道理並不難懂,在中國“養兒為防老”的傳統觀念下,如果所養的子女不孝,勢必會動搖這個觀念,這就導致了一個後果:既然子女不孝,要子女又有何用?如此一來,老年人會越來越多,到最後呢?結果可想而知。

    贍養父母是人類生存的一條基本規則,每個人從生到獨立都離不開父母的撫養和護,當父母年邁時,子女又贍養父母,如此下去,人類才能夠繁衍生息下去。

    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規則,任何人違反了這個規則,都會受到輿論和良心的譴責,甚至是法律的製裁。一個人不孝於父母,他也無法取信於他人,甚至無法立足於社會。

    古語說,孝為百行先。它反映我們中華民族,曆來都以是否孝順父母作為道德評價的重要標準。孝敬父母是我們的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美德,一個擁有親情的人是幸福的。反之,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唾棄,他也毫無親情可言,一個漠視親情的人是可悲和可恨的。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曆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的人品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做人做事好心態(全集)》,方便以後閱讀做人做事好心態(全集)第74章 孝順我們的父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做人做事好心態(全集)第74章 孝順我們的父母並對做人做事好心態(全集)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