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想主義與享樂主義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龔秀勇 本章:三、理想主義與享樂主義

    三、理想主義與享樂主義

    中國社會在精神層麵斷裂的重要表現是:一方麵,傳統倫理秩序已經失範,既有的人生理想幻滅而失去了信仰的合法性;另一方麵,新的道德規範和權威共識尚未成形,人的精神自然處於某種無所依傍的流浪狀態。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和快速轉型,人們在變革和轉型之中失落了生命意義和精神關懷的依托。這如同柳亞泉1918年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迷亂之現代人心”的文章中歎曰:“吾人之精神的生活,既無所憑依,僅餘此塊然之軀體,蠢然之生命,以求物資的生活,故除競爭權利,尋求奢侈以外無複有生活的意義。”理想主義凋落了,人們自然而然地轉向虛無主義。但是,虛無主義並非“無”,而是有,這就是享樂主義。

    (一)理想主義的隕落與虛無主義

    實際上,理想主義和虛無主義都是浪漫主義的一種形態。二者不同之處在於:理想主義用積極的態度去超越現實,而虛無主義則用消極的態度去麵對現實。鑒於此,理想主義和虛無主義之間十分容易發生根本異質性的轉換。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曆程是這種價值觀滄桑巨變的很好注腳。

    1.理想主義隕落的主要原因

    中國傳統的理想主義缺乏個人意識,總是以超驗的或曆史的終極之物為本位,走的是救世而救人的路子。這種理想主義完全建立在社會和道德的神聖使命之中,是救世的工具,而不是個人直接的自我的經驗的現實的精神救贖。尤其是在政治理想主義中,個人成為無足輕重之物,甚至成為理想主義的附屬物和犧牲品。缺乏對個人救贖的理想主義,最終也因其沒有個體的依托而不能完成救世的使命。這是傳統理想主義的重大缺陷,也是其最終走向幻滅的根由。改革開放以來,理想主義在人們心中的消隱還存在一些較為特殊的複雜的曆史背景和現實原因。

    第一,從實踐上看,首先,由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對人們的思想認識產生了較大的衝擊,進而引發了一些人的信仰危機,並使得既有的理想主義缺乏現實的有力支撐。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一些失誤,社會主義在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上均未能體現出其應有的優越性。在20世紀70年代末,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前景出現信仰“危機”,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改革的浪潮。在80年代末,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和發展中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導致了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政權的傾覆,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其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次,國內實踐導向出現了與傳統理想信念相背離的社會事實,加劇了人們對既有理想主義信念的懷疑和不信任。實質上,社會主義信仰“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往往與社會主義自身存在的現實問題是分不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是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強有力的現實支撐,因而要勇於正視並科學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在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各種現實問題。

    第二,從理論上看,首先,對隨著國內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產生的現實問題,沒有理論去闡釋,有些闡釋的理論不徹底。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仍然存在討論得既不清楚更不徹底的情況,遠遠不能滿足對社會事實進行有效解釋的需要。其次,在對西方思潮的態度上,從曾經的盲目批判轉到當下的盲目追隨。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對西方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傾慕和心儀都是較為普遍的現象。盲目追隨,既給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的攻擊和詆毀製造了機會,又是社會主義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乏力的重要表現。理想信念教育乏力,一方麵,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輕視理想和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麵,某種空洞虛渺和不切實際的說法和做法大行其道。有效地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加強年輕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堅定社會主義信仰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徑。鄧小平對此認識非常清楚,反複強調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在青少年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他明確指出:“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條麵,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我們幹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但是,對照一些發達國家,我們這方麵工作現在是削弱了。例如,美國新聞署曾經對美方在我國各地舉辦“培訓和交流中心”的意圖有明確的表白:美國應向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灌輸美國的價值觀念,這是比科學知識的傳播本身更為重要的任務。可見,我們這方麵工作尤其需要加強。這既是我們的傳統優勢,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發展的客觀需要。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加強中西社會思潮的比較研究。為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隊伍是十分必要的和緊迫的。

    2.虛無主義的基本特點

    伴隨著理想主義的失落,虛無主義甚囂塵上,二者呈現為一種此興彼衰、互為消長的關係。

    虛無主義的第一個特點是“不敢崇高”。在日常生活中有崇高嗎?那不過是平庸和無意義的“一地雞毛”,這是對過去那種“打死一隻蒼蠅也能聯係到世界革命”的偽崇高泛濫的一種徹底顛覆。在過去的曆史中真的有過崇高嗎?當人們感歎紅軍長征的史詩般悲壯時,有人會說那是一場迫不得已的大敗退。在未來真的會存在崇高嗎?可是虛無主義者並不關心未來,他們喜歡和崇尚的情調是“過把癮就死!”

    虛無主義的第二個特點是“遊戲人生”。不敢崇高,生活中就沒有永的至上的價值意蘊,一切都是相對的和飄浮的。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生活,要拚搏奮鬥有何用?故而人生“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既然是“一場遊戲一場空夢”,那又“何不遊戲人生?”

    虛無主義的第三個特點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誰”。所謂“我是流氓”,就是提倡一種勇於破壞規則和褻瀆神聖的精神,勇於“玩”的精神,玩文學,玩麻將,玩股票,玩女人,“玩的就是心跳”。“玩”,就是把行為的意義看淡,“玩”就是目的本身。

    虛無主義可以看成是對極“左”思潮以及理想主義運動的一種傾覆和反動。但是,拋棄了極“左”思潮並不等於一定要歸並到極右傾向,拒絕理想主義運動不等於就沒有了理想,從虛幻的天國回到堅實的地上不等於就消解了崇高。

    (二)虛無主義不是無,而是有:享樂主義

    盡管當代中國還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但是享樂主義似乎已經成為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人的價值追求越來越界定在滿足個人私欲的範圍之內,快樂原則日益成為個人生活的基本準則,放縱享樂和物欲滿足越來越成為個人生活的主要目標。

    1.享樂主義的特征和危害

    享樂主義是把快樂尤其是感官快樂和物欲滿足視為人生最高價值的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享樂主義認為,趨利避害、趨樂避苦,這是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快樂,快樂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道德的價值以快樂的多少而定,凡產生快樂的行為就是善,凡產生痛苦的行為就是惡。在中國現實社會生活中,享樂主義常常表現為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在價值取向上,個人享樂高於一切,崇尚及時行樂的價值觀,片麵追求感官需要的滿足和感性的歡娛,感官滿足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以至於低級趣味的庸俗文化和色情藝術到處泛濫。

    第二,在精神狀態上,思想空虛,精神萎靡,不思進取,貪圖安逸,甚至常常超越自身的生活條件限製,追求“虛榮”的滿足。

    第三,在工作態度上,怕苦怕累,得過且過,認為艱苦奮鬥已經“過時”,享樂安逸才更“現實”。

    第四,在生活方式上,日常生活追求“貴族化”,花天酒地,聲色犬馬,大講排場、豪比闊氣。

    享樂主義的泛濫改變和扭曲了社會生活形態,其危害性主要表現在本能欲望的泛化以及精神價值和理想追求的消解。“享樂主義的生活缺乏意誌和剛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大家爭相奢侈,失掉了與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犧牲的能力。”丹尼爾·貝爾認為,從樸素到奢侈,從禁欲到享樂,在各種文明的興衰史上都出現過這種引人注目的現象。近些年來,在中國曾經絕跡多年的賣淫、嫖娼、吸毒等腐朽的東西死灰複燃甚至有所蔓延,這與享樂主義價值觀的侵蝕不無關係。享樂主義是社會消極不良情緒和落後醜惡現象的催化劑,使人們沉迷肉體快樂,遠離理性思考、精神超越和理想追求。享樂主義在政界也呈現蔓延之勢,享樂主義價值觀是導致政治領域中腐敗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享樂主義滋生錯誤的權力觀和金錢觀,將權力視為獲取金錢的手段,將權力視為追求個人享樂的工具。經濟犯罪、濫用權力和貪汙腐化之風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割裂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鄧小平告誡說:“這股風來得很猛。如果我們黨不嚴重注意,不堅決住這股風,那末,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生會不會‘改變麵貌’的問題。這不是危言聳聽。”要住這股風,需要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大力加強黨發廉政建設,尤其需要努力改造主觀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享樂主義產生和存在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享樂主義與經濟主義的聯盟是東西方社會共同的“景觀”。經濟主義以“經濟”為社會之根本,經濟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一切都要為經濟服務。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很容易導致經濟主義。對於社會發展而言,經濟基礎的確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盲從經濟上去了,一切社會問題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這很容易導致社會發展的偏差。加之,現代市場經濟本身作為一種客觀力量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資本最大化的內在邏輯衝動常常利用人性的弱點,往往導致人自身的片麵性和畸形化發展。在物質產品相對豐富的今天,人的基本物質需要並不難滿足,但是市場經濟以及資本利潤最大化的內在衝動不會就此停步,而是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挖掘和拓展人的感官需求,不斷催生出各種新奇的享樂內容和享樂方式,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這是享樂主義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動因。

    與之同時,現代大眾文化往往將刺激人的享樂行為作為自己的目標,享樂主義在一些大眾傳媒的煽情之下形成一種潮流和風氣,對整個社會的共同價值理想起到直接消解作用。在文化藝術領域產生了不健康和不正常的風氣,不“以主導的價值引領社會、以科學的理論指引航向、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以崇高的精神鼓舞鬥誌”這一指導原則去引導健康的文化消費,弘揚真善美,創作生產更多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而是“竭力迎合大眾消費”的口味,不少作品離開了時代的主旋律和中國的國情基礎,為人們提供虛幻性的財富滿足感。“過把癮就死”,“何不遊戲人生”,成為一些人及時行樂的口頭禪。

    此外,享樂主義還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論基礎。享樂主義的哲學基礎是感覺論,隻相信感覺的可靠性和重要性,把感官的滿足當作人生的最高追求。享樂主義人生觀的核心是把認識論中的感覺論運用到社會生活領域,把人的主觀感覺作為一切社會行為的最終評判標準。伊壁鳩魯和愛爾維修是享樂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古希臘伊壁鳩魯是享樂主義的早期代表人物。伊壁鳩魯認為,感覺不僅是認識的起源和基礎,是檢驗認識和判斷事物真偽的標準,而且是判斷事物善惡的尺度。他進一步指出:“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而以感觸為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因此,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愛爾維修繼承和發揚伊壁鳩魯的這些主張,使享樂主義取得了完備的理論形態。在愛爾維修看來,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人性中最重要的是情欲,毀滅人的情欲,就等於毀滅人的靈魂,就等於失去行動的本源和活動的動力。這為享樂主義的盛行提供了理性的支撐。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方便以後閱讀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三、理想主義與享樂主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三、理想主義與享樂主義並對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研究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