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誰有這樣的麵子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794章 誰有這樣的麵子

      第794章 誰有這樣的麵子

      其實京營的問題,以上提到的處理辦法都屬於治療表症,沒有一點涉及根源的。

      哪朝哪代都不缺聰明人,大明朝廷也是一樣,難道看出京營問題的根源很難嗎?不難,對於很多官員來講,這個根源並不難找,隻是沒法說,沒法解決罷了。

      都知道大明正統年間,由於英宗盲目出塞,導致土木堡之變,此戰明軍在京精銳盡失,成為大明軍事力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英宗之後,明軍實力從太祖、成祖時代的巔峰逐步下滑,其中雖有多次改革圖新,然而頹敗的趨勢卻從未扭轉。

      很多後世之人把這件事看做京營衰敗的源頭,認為從此之後,勳貴集團被文官集團壓製,於是導致了大明軍事力量的下滑。

      瞎說。

      舉個例子,巔峰時期的唐朝不是貞觀之治時期的大唐,而是高宗李治時期的大唐,當時的唐朝已經進入文官時代,但是卻達到了盛唐擴張的極限,乃至後續經過武周、中宗等,一直到玄宗早中期,大唐的實力也沒有明顯衰落,難道那個時期的大唐不早就是文官時代了?

      國內的例子有人不信,那說國外吧。巔峰時期的荷蘭,是商人時代,也可以算文官時代;巔峰時期的英國,沒聽過哪位牛逼將領敢不聽唐寧街10號的吩咐吧?那也是文官時代;巔峰時期的美國……羅斯福難道不是出身“文官世家”,而是“武將世家”?

      有人要說了,這些都沒用,宋朝的例子怎破啊?不就是因為文官暗弱,壓製武將,這才導致“弱宋”出現嗎?

      這話要分兩方麵來說,第一方麵,宋朝其實並不算弱,強弱是要看敵人的,大家所謂的“弱宋”,頂住了基本還在強盛時期的大遼;以半壁江山為代價頂住了巔峰時期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女真金國;又以半壁江山扛住了橫掃歐亞的蒙古四十四年……這很弱嗎?

      就拿蒙古來說,我們先看一看蒙古人滅國的速度:1206年,滅高昌回鶻王國;1206年,滅西哈剌魯汗國;1206年,滅東哈剌魯汗國;1218年,滅西遼帝國;1220年,滅後遼帝國;1222年,滅花刺子模汗國;1227年,滅西夏帝國;1231年,滅高麗王國;1233年,滅東夏帝國;1234年,滅金帝國;1236年,滅欽察汗國;1239年,滅羅姆蘇丹國;1240年,滅基輔羅斯公國;1241年,滅波蘭公國;1241年,滅匈牙利大公國;1241年,滅波西米亞王國;1241年,滅亞美尼亞王國;1241年,滅格魯吉亞王國;1241年,滅奧地利大公國;1241年,滅保加利亞;1241年,滅摩達維亞;1241年,滅威尼斯共和國;1253年,滅大理王國;1258年,滅**帝國阿拔斯王朝;1269年,滅東遼帝國;1279年,滅南宋帝國。

      蒙古西征,才花了多少點時間就飲馬多瑙河、兵抵地中海了?滅遼吞宋的金國,在蒙古麵前扛了幾年?區區半壁江山的“弱宋”卻扛了四十四年,還打死了蒙古大汗,這很弱嗎?

      不,這隻是說當時的蒙古的確是遊牧民族的最高光的時刻,跟開掛差不多罷了。而且要不是蒙古人在西征過程中發現了**人工程器械和回回炮,它搞不好還拿不下半壁江山的“弱宋”。

      另一方麵,宋朝的文官和明朝的文官風格其實根本就不同,雖然大家都搞理學,但宋朝因為開國時期就被草原王朝教訓了,所以文官集團整體比較畏懼草原王朝。

      明朝則正好相反,它是踏著蒙元帝國的屍體建立起來的!它的太祖太宗(成祖是嘉靖改的)壓著蒙古人攆雞趕狗一樣追著打了大幾十年!所以哪怕出現了土木之變,皇帝都丟了,也先甚至都開始考慮要拿多大的好處了,結果呢?

      結果大明的文官集團根本沒當回事,不就是丟了個皇帝嘛,多大點事?再立一個不就完了,老朱家沒別的優勢,就**能生……

      於是也先發現,合著老子手這不是個香餑餑,是個燙手山芋啊!

      所以土木之變後,蒙古人其實根本沒撈到什好處,這事兒誰主導的?以於謙為首的文官集團!

      這下清楚了,大明的文官集團根本不怕戰爭!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文官集團隻怕是中國曆史上最好戰的一個文官集團!

      那問題就轉回來了,既然這個文官集團如此好戰、如此剛烈,連跟人談和都視為不能容忍的恥辱,那為何大明的軍事實力還是不斷下降呢?

      甚至大明搞了幾次軍事改革,也沒能抑止這種下降的趨勢,頂多也就暫時性的延緩了一下呢?

      因為根子就歪了。

      朱元璋這位絲毫不懂經濟的太祖,製定了一個必然會快速崩壞的衛所製度作為明軍的根本製度,而且還特別喜歡搞“祖訓”,要求子孫後代不得違背,這才是後來那多名臣名將都救不回大明來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認,朱元璋所創建的衛所製度在元末明初戰亂年代,確實能夠提供明軍充裕的兵員以及糧草。然而隨著國家的安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兼並會自然而然的出現,衛所製度所賴以生存的土地,肯定會被逐漸固化的階層占據,此製度因此就從根本上遭到了破壞。

      正統十年,邊防大將蔣貴上疏:“大同、宣府諸塞下,腴田無慮數十萬,悉為豪右所占”,連大同、宣府這等軍事重鎮之中軍田,被占據的現象都如此嚴重,其他地區可想而知隻能更甚。

      果然,十餘年後,形勢非但未曾有所改善,反而進一步惡化。正統二十二年,“黃紱出見士卒妻衣不蔽體,歎曰:‘健兒家貧至是,何麵目臨其上’?”

      作為保家衛國的軍人,竟然到了妻子衣不蔽體的地步,可見明中期軍士地位何其低下,生活何其艱辛。

      明中期“海內燕安”,各地邊軍閑來無事,於是朝廷頻繁調動各地外戍兵卒入京駐防,誰知踏入京城的大明將士卻發現,自己成為了朝廷各衙門以及勳貴們的奴隸苦工,什事都要他們去辦,尤其是各種工程,不去雇傭工匠,偏讓軍兵去做。

      因此,士卒都不願到京輪防,而常常耽誤期限,朝廷卻仍然不恤軍情的對其重罰,輕者前往邊塞罰班數月,重者長達年餘。在這種極端嚴苛的軍事製度下,軍人的地位跌至低穀,因此士卒的大量逃亡乃至兵變,便不可避免的在各地衛所相繼發生。

      弘治年間,明孝宗朱祐樘意識到國家正步入衰落,便從經濟民生、朝堂政治等各方麵進行了改革。孝宗這個人還是相當不錯的,寬厚仁和、勤政躬親、勵精圖治,朝堂上下為之一清,史稱“弘治中興”。

      然而軍事方麵的改革卻是積重難返。弘治元年,時任兵部尚書馬文升便上言“雖解到衛所,隨逃者十常八九。”即便經過對將領家臣的清理,卻也隻清出了百分之二三,相較於大量兵員缺額,這隻是杯水車薪。

      到了弘治五年、八年,巡按禦史張泰接連上疏:甘州多地田地肥沃之處,均被總兵、太監占據,駐防官軍之衣食不足,已經到了動不動就餓死人、凍死人的地步!

      此外,不僅僅來京換防的士卒遭到奴役,連同京師“十二團營”京營將士也逃不掉徭役之苦。團營十二萬精兵中每年被抽拔做工者多達兩萬,而且一去便是兩到三年,因此連待遇相對於其他邊軍來說還算“較好”的京營將士也多有逃亡。

      因此高務實早就認為,衛所製度不改,兵歸將有的體製不變動,這個軍事改革換了誰來都沒用,甚至讓他高務實自己挽袖子上去,也幹不成什事,頂多就是跟李鴻章當年的自嘲一樣,做個“裱糊匠”罷了。

      可是裱糊匠的工作隻能嚇唬人啊,他也不是沒有做,譬如京華火槍廠和京華火炮廠就是典型的裱糊匠工作——對他京華集團來說不是,對大明來說肯定是!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794章 誰有這樣的麵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794章 誰有這樣的麵子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