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 道統之爭(下)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165章 道統之爭(下)

      第1165章 道統之爭(下)

      “經世實學”怎就和陸王心學嚴重對立,甚至於還讓高務實認為這個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因為陸王心學其實也是實學出身,至少在其早期,它也是實學這個大體係下的一部分,即所謂的“道德實學”。

      或許有人會奇怪,陸王心學走到今天,不是早已經開始虛無主義了嗎?怎它居然還是一種實學?

      而且,既然它也是實學的分支,高務實又為何反而覺得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這些問題還真是有些源遠流長,不是一句話能總結清楚的。

      在中國學術史上,“心學”是指宋明理學中主張以人的心性作為宇宙萬物本原的學術流派。

      心學發端於儒學內部“思孟”一係的對人主觀能動精神的弘揚,如孟子所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萬物皆因人而存在,隻要是能夠自返本心,依推己及人的“恕道”而行,就是一個道德上的“仁人”。

      孟子又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通過自返本心,就可以了解人性,通過洞識人性,又可以獲得天理。

      當然這特別要說明一點,儒學所言之天理,主要就道德修養的終極依據而言,而並非西洋哲學視野中與人的主觀世界相對峙的客觀規律。

      陸王心學的“陸”即陸九淵,他繼承了孟子內向型的治學思路,他指出:“是誠之者人之道也,由大化而化則為聖,而入於不可知之之神,是誠者天之道也。此乃孟子之實學,可漸進而訓至者。”

      他認為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求知理路,完全是為了突出儒家“忠恕之道”的道德修養“實學”。

      所以他也學著孟子的口吻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其目的,都是為了反對當時的學者隻知在書本上鑽研,在名物上考索,卻不知在自家修養上下功夫。

      他又說:“古人以義製事,以禮製心,亦用製字,其言多少特達,全無議論辭說蹊逕,蓋古人皆實學,後人未免有辭說之累。”

      陸九淵的心學,是為了反對當時因科舉考試而形成的,將儒家經典當成進身之階,而全不落實於道德修養之實,從而導致社會風氣腐化的不良學風。

      同時,陸九淵的心學,也有反對佛、老虛玄之風的傾向,在反對佛老出世主義的虛玄傾向上,心學、理學、氣學是完全一致的。

      陸九淵指出:“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則得之,得此理也……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實。言理則是實理,言事則是實事,德則實德,行則實行。”

      儒家之理與佛老之理相比,是儒家不追求什彼岸,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此岸世界的宗**常上。對此陸九淵便說:“吾儒之道,乃天下之常道,豈是別有妙道?謂之常典,謂之彝倫,蓋天下所共有,斯民之所日用。”

      “別有妙道”即指佛老之道,盡管佛老之道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也具有“陰翊王化”的作用,但是畢竟不能成為國家的主導文化。

      陸九淵說:“此理(儒家文化)乃宇宙所固有,豈可言無?若以為無,則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這是從維護封建綱常名教的立場出發。

      陸九淵強調人們不僅要明“實理”,而且還要重視“實行”。他說:“宇宙間自有實理,所貴乎學者,為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則自有實行,有實學。”

      學習的目的,一定要落實到道德踐履上,否則就是欺世盜名的“虛學”,他曾不止一次地表明,學者應當“明實理,做實事”,“一意實學,不事空言。”

      因此朱熹也曾經讚揚陸九淵的治學精神,說:“子靜之門,躬行皆有可觀。”

      可見陸九淵時期的心學,是一種典型的“道德實學”,其出發點是為了糾正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以來,由於佛教、道教的大發展造成的士大夫階層過分關注彼岸世界,輕忽現實倫常的“虛玄”傾向。也是為了糾正士人隻關注儒家聖賢的經籍,忽視個人道德修養的劣習。

      說了陸,自然要說王。王陽明是明朝中葉的思想家,與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等創立學說的思想家一樣,他們提出一家之言,都是為了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並且因為有一定的實效才能夠在曆史上流傳。如果是主觀主義、脫離實際的學說,早已被曆史發展的大潮淹沒了。

      不過,每一個時代的思想家所麵臨的曆史課題不同,故他們所反對、所提倡的學說性質也不盡相同。

      王陽明所麵對的曆史問題是:朱熹的理學已經被欽定為官方哲學,是對儒家經典的權威解釋,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封建專製製度下,每一個學者都會麵對這樣一種曆史的悲劇:他的學說如果不被官方接受,就不可能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從而產生實際的影響;而他的學說一旦被官方接受,則立即凝固、僵化、喪失麵對不斷發展的生活現實,以及不斷調整、改造、發展的生命力。

      這是政治意識形態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學術思想不斷變化的性質的內在矛盾決定,朱熹的理學也是如此。

      王陽明的青年時代與那個時期大多數學子一樣,也是篤信程朱理學的,“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但是,循著朱熹“格物致知”的思路,王陽明在“竹子”上並沒有格出天理,從此他轉向陸九淵的心學。

      他說:“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隻在身心上做。”

      王陽明繼承了孟子“萬物皆備於我”,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學傳統,將人的主體意識與萬物聯係起來,認為格物不是格外部的客觀事物,而是格人心中的萬物影像。

      所以他又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由此,王陽明得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結論。

      關於王陽明與朱熹學理上的關係,後世國內外的學者研究甚多,此處不多贅述。總之,王陽明走上反對程朱理學的道路,除了學理上的原因,更多的還有現實考慮,就是由於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科舉教材以後,日益走上了凝固、僵化之路。

      他批評當時的社會風氣說:“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當時許多士人將程朱理學當成升官、發財的敲門磚,而忽視了程朱理學道德修養的意義,所以完全違背了程朱理學糾正人心,改良社會的初衷,反而導致理學出現嚴重的“虛偽化”。而王陽明弘揚“知行合一”的心學旗幟,根本目的就是要恢複儒家“內聖外王”的經世致用傳統。

      從內聖的角度講,他的“吾心”、“良知”就是天地萬物運行的“實理”。他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實理流行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165章 道統之爭(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165章 道統之爭(下)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