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戰略與降溫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219章 戰略與降溫

      第1219章 戰略與降溫

      南疆的事自從交給黃芷汀,高務實就沒怎操心過,隻是從內務部收到或探知的各種報告中進行了解。

      其間也不是沒有個別時候讓他想對黃芷汀的安排進行微調,不過到底還是忍了下來。一則黃芷汀的處理沒有大的紕漏,二則他很重視用人不疑這一條,再加上他堅信做人要言而有信,包括對自己的妻子也不肯稍稍失信,因此幹脆“隻看不說”。

      差不多可以從高淵出生的時候算起,南疆的局麵就算是安定下來了。

      從高務實這邊的計劃來說,這次安定的時期可能還不會短,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高務實都沒有打算多動。

      開疆拓土固然很爽,但疆土這種東西光打下來是不夠的,還要能夠建立起長久穩定的統治,才算是真正落到了自家口袋。亞曆山大征服看起來很爽,但他一死就立刻分崩離析,帝國並未能統一的延續下來。

      當然,亞曆山大大帝的死之所以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與他當時無後也有很大的關係,而高務實雖然不是“大帝”,但好歹現在已經有後了,而且還是嫡長子,是他法理上最名正言順的繼承者。

      不過,有後也未見得就一定能確保自己的基業穩穩當當,甚至就算他本人也不能確保,真正能確保這一點的,是讓京華永遠保持警惕,不盲動、不激進。

      李世民那厲害的人,渭水之盟時也得沉下心來先發展壯大自身呢,何況他高務實。況且人家是皇帝,而京華在南疆的統治可談不上名正言順,這就更要小心了。

      不過,他也知道黃芷汀現在盯著兩個目標,一個是緬甸更西邊的阿拉幹,更確切的說是阿拉幹的吉大港,另一個則是暹羅再往南的馬來半島。

      吉大港是黃芷汀自己盯上的,高務實沒有暗示過什,甚至都很少提及。

      原因並不複雜,要打吉大港的話,陸路幾乎隻有一條道,對方比較容易防守,而要走海路的話,阿拉幹本身就是個以海軍立國的國家,不僅艦隊實力不弱,而且海防工事肯定比較完備。若戰,會導致艦隊出現什樣的損失,那是誰都不敢說可以提前預料的。

      二來,吉大港與孟加拉王國相鄰,而孟加拉已經被莫臥兒帝國征服了將近十年之久,京華如果在莫臥兒帝國的“臥榻之側”忽然大動刀兵,難保這個擴張欲處於最強時期的帝國會不會腦子一熱就宣布東征。

      莫臥兒東征本身倒也不至於讓高務實多害怕,畢竟莫臥兒帝國現在的優勢兵力其實是騎兵。所以,了不起京華往東退一點,退到緬甸西部山區和莫臥兒帝國打山地戰,擁有狼兵作為“教官”或者“模範軍”使用的警備軍,可不怕跟莫臥兒帝國在山玩一玩。

      但不怕不代表就要有,莫臥兒是一個帝國,國土麵積現在大概有四百萬平方公,比大明小不到哪去,而且它和大明不同,現在還在第三代皇帝阿巴克的統治之下,乃是全盛時期,國力非常強盛。

      簡而言之,莫臥兒帝國現在應該是並不太怕拉鋸戰的,而高務實雖然也可以號稱不怕,但至少吃虧——京華打仗,花的可是他自家的錢,而南疆各國剛剛從戰爭中走出來,哪有多少盈餘?不倒貼就算治理得很好了。

      所以能不能打贏是一回事,劃不劃算是另一回事,為了一個區區阿拉幹王國而冒著和莫臥兒開戰的風險,這並不劃算。吉大港水手固然是一筆財富,但也不是絕對不可替代,至少大明開海這些年以後,高務實現在在東南沿海各省招募水手,已經不像早年那困難了。

      黃芷汀的另一個目標是馬來半島,這個目標的出現就和高務實的關係很大了。主要原因就是高務實在給她講解南洋局勢的時候,對於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再三強調。

      “車行半百,船行千”,在交通工具落後的此時,海運的優勢不言自明。海峽作為海上交通要道和航運樞紐,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馬六甲海峽,是亞洲出海口,宛如門戶。在海洋時代即將到來之時,誰控製這,誰就是亞洲海洋的霸主。

      早在十五世紀初,大明與馬六甲就形成了一種類似於戰略同盟的關係,馬六甲王國在大明的支持下成為區域強國,而大明則通過在馬六甲設立航海中轉站,建立了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朝貢圈,進而控製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線,成為那個時代掌控亞洲海洋的帝國。

      1403年,已經登上皇位的朱棣,繼承了中國曆史上的朝貢體製與外交思想。上台伊始,他立即派遣使臣分赴四方,宣告朝廷帝位的輪替,並重新確認帝國在海外的影響力與控製力。隨即,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陸續到大明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

      此時的馬六甲王國,被大明稱為滿剌加。它處在戰略通道上,受到明朝廷的高度重視,很快將它納入了大明的朝貢體製之下。1403年10月,朱棣派遣宦官尹慶往諭滿剌加,贈送其國王禮物,“拜迷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開了永樂朝禦筆題賜的先例。

      明成祖還親筆寫碑文賜以滿剌加,碑文上盛讚滿刺加及其國王:王好義善思朝宗,願比內郡伊華風。然而“華風”是什,拜迷蘇剌當時其實不太關心。他最關心的是立刻擺脫暹羅的統治,這是他與大明交好的實質意義。

      開國之初的馬六甲王國,強敵四繞,拜迷蘇剌以柔軟的身段爭取生存的空間。一麵與暹羅王國搞好關係,每年繳納40兩黃金給暹羅國換取暫時和平,一麵與南麵印度尼西亞群島上的王國結親聯盟,同時以大明為宗主國,並建立政治意義大於實質管轄意義的宗藩關係。

      1406年,拜迷蘇剌率妻子及陪臣540餘人,隨鄭和船隊來大明訪問,這是明朝以來到訪大明的最龐大外國使團。這次訪問,拜迷蘇剌受到明朝朝廷的禮遇。當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八月初一、九月初一、九月十五,明成祖均宴請或賞賜使團,當九月十八日使團離開南京回國,明成祖又命在龍江驛設宴餞行。這樣的規格待遇,在明朝接待其他國家來訪的國王中是僅見的。

      1411年,拜迷蘇剌第二次訪華。1414年,也就是鄭和第四次率團遠航的返程的時候,拜迷蘇剌第三度率團訪問大明。

      馬六甲對明帝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控製馬六甲海峽意味著大明將擁有長久的海疆安寧。大明對馬六甲海峽的控製,是通過建立密切的宗藩關係及遠洋航運中轉站達到的。

      此後的一個世紀中,馬六甲與大明維持著密切的關係。在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曆中,他六訪馬六甲。

      馬六甲航運中轉站的建立,意味大明建立了以東南亞為基地的戰略緩衝區,那時的南中國海真正成為大明的內海。

      然而隨著朱棣駕崩,大明的海上戰略大幅收縮,開始禁海,馬六甲等地的“中轉站”失去意義,逐漸離散崩潰,到如今已經隻有廣東水師偶爾派船隻南巡,作用幾乎隻是顯示存在。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219章 戰略與降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219章 戰略與降溫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