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章 相府夜會(上)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280章 相府夜會(上)

      第1280章 相府夜會(上)

      高務實與劉馨縱論世界大事的同一時間,申時行的大學士府中也有客人到訪。

      這客人不是別人,正是司禮監秉筆太監之一的張誠。

      申時行與張誠分賓主而坐,兩人身旁的茶幾上都擺著上品的香茗,明明茶香四溢,但卻勾不起二人半分興趣。

      “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不知過了多久,才由張誠打破了沉默:“元輔,老早之前咱家就說了,不要讓高務實再打勝仗,你怎就不聽呢?現在倒好,又讓他立下這大一個功勞,甚至還有人從宮放出風去,說皇爺要給他封爵……元輔,你就不著急嗎?”

      申時行稍稍沉默,沉聲道:“高求真戰而勝之,是他自己的能耐,又非是因我傾力相助之故,談何說我聽與不聽?”

      張誠歎了口氣:“都到這個時候了,元輔還如此老神在在,實在令咱家佩服。隻是元輔所言,咱家卻有些想不明白——錯非是元輔舉薦,高務實此番何以能得旨領兵西征?”

      申時行強忍著不滿,平靜地道:“高務實西征,所領之兵不到四萬,其所要麵對的敵手卻是如何?哱拜六萬,火落赤五萬,博碩克圖雖是未盡全力,亦有四五萬精銳,這三方相加至少超過十五萬大軍。

      我又在出征之前明暗說過,此戰須得速戰速決,多拖延一日都有可能導致圖們趁機西犯,秉筆以為我這些伏筆的作用為何?不過是高求真一旦不能速定西北,這一條一條就都要化為他脖子上的絞索,讓他戰無不勝之神話就此破滅。如此,秉筆還要怪今日之事起源於此前我的推薦?”

      張誠思索片刻,道:“既然元輔並非有意縱容,那為何在高務實出兵之後沒有做些事情,用以確保他不能完成這些任務?”

      “做些事情?”申時行語氣稍冷:“我乃朝廷首輔,為了限製某一人而枉顧數萬大軍之成敗,為了限製某一派而枉顧三省四鎮之安危,此首輔之所當為耶?此禍首之所當為!”

      “哈?”張誠也冷笑出聲:“數萬大軍之成敗,三省四鎮之安危,這些難道就都隻能寄希望於高務實一人了?元輔,你當知道,這恰恰就是咱們所必須避免的情形——絕不能讓皇爺認為天下興頹決於此子一人!否則……內閣存之何益?”

      申時行眼皮跳了跳,深吸一口氣:“內閣舉賢任能、運籌帷幄,何謂存之無益?”

      張誠擺手道:“倘若隻有高務實一人堪用,所謂舉賢任能豈非笑話?至於運籌帷幄,咱家不知高務實此戰得勝,是因為聽了內閣哪條建議、哪道命令?”

      申時行一時語塞,半晌才道:“不論如何,此次西北之亂茲事體大,時行縱不便主動相助,至少也不能落井下石,為高務實設置障礙。”

      “,好一個心底無私天地寬,元輔之胸懷著實讓人欽佩,隻是……”張誠顯然不是真要誇獎申時行,麵帶嘲諷地道:“隻是如今高務實大功在身,甚至已讓宮中有了封爵之意,倘若此事事成,將來元輔想要動他,那可就比如今難上百倍了。”

      張誠這話可不是無的放矢,眾所周知,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在統治中都會將封官賜爵作為一個籠絡人心的重要政治手段。爵位和官位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官職代表的是官員手中的實際權利,而爵位代表的是地位和待遇。根據規定,爵位往往超越官製,也就是高於一般的官位,大明所采取的勳爵製度也是如此。

      有明一朝的爵位製度已經相對程序化、製度化、法製化,明朝的封爵製度既有過去各朝的相同之處,又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和明朝獨特的社會狀況有極大的關聯。

      比如說明朝時期封爵製度采取的是宗室封爵體製與功臣外戚體製兩套體製。王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製度分離,這是明朝封爵製度區別於過去的重大特點。

      並且勳爵隻有爵號和俸祿,不再有其他朝代的封地,不過皇帝將賜予“丹書鐵券”來彰顯功勳,以示皇恩。“丹書鐵券”除了象征以外,還享有免罪特權。

      這兩套體係之中的宗室封爵體係在洪武初期製定,製度中所設立的主要爵位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八等爵位。這些爵位,分封對象是皇親貴族。

      不同的爵位,享有不同的俸祿,比如親王每年的俸祿是五萬石,後來被削減為一萬石。但是這些皇親貴族的俸祿,還是要遠高於功臣外戚體製下封爵的官員。

      此外便是功臣外戚體製。明朝皇室為了籠絡功臣外戚,又為了防止出現異姓王獨大,威脅統治的局麵,所以才將五等候製度設立在宗氏封爵體製之外。洪武三年六月頒布詔令,規定了五等侯的主要爵位和享有的俸祿多少。

      根據規定:正一品為國公、郡公,從一品為郡侯。正、從二品為郡伯等——這些爵位都沒有封地,且不論功勞怎算,有一點是確定的:無軍功者不得分封。

      在俸祿方麵,公爵的俸祿為兩千五石到五千石,侯爵的主要俸祿一千石到一千五百石等。

      這些爵位分為兩種,一種是終身製,也就是不可以傳承,本人去世則爵位斷絕,這一類被稱為流爵;另一種便是可以世襲的,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而且不搞“推恩”,永遠維持,這就是世爵,即通常所謂的“與國同休”。至於給封哪一種,毫無疑問也是依據軍功大小而定。

      剛才提到大明朝的“丹書鐵券”製度有其特殊性,這並非虛言,這個製度相較於過往的曆朝曆代的確不盡相同。

      洪武三年,朱元璋論功行賞,分公爵十人,侯爵二十人賜“丹書鐵券”。在製度上規定“非軍功社稷者不得封爵”。可是漸漸的出現了一些功臣,手持“丹書鐵券”,作為借口破壞社會秩序的現象,再加上朱元璋晚年多疑,大肆屠殺功臣,於是封爵製度遭到破壞。

      永樂與嘉靖年間,兩位皇帝對這一製度進行了修繕,但大體模式沒有改變。明成祖朱棣在奪取政權之後,根據“靖難之變”論功行賞。但此時也出現了極個別不靠軍功封爵的人,比如說處理了駙馬之死,化解明成祖與寧國公主兄妹之仇的永新伯許成——當然這屬於個例,並不具備普遍性。

      時間推進到嘉靖時期,當時由於前任正德皇帝任性而為,朝廷開始出現了封爵泛濫、武官難封的局麵。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嘉靖皇帝對於分封標準做了嚴格的限製,一方麵重申了“非軍功社稷者不得封爵”,另一方麵則是再次強調“丹書鐵券”的特權。

      至此,明代的封爵製度基本定性。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280章 相府夜會(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280章 相府夜會(上)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