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謗君案(中)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314章 謗君案(中)

      第1314章 謗君案(中)

      是日下午,司禮監將奏疏及朱批送至六科。

      “六科”即六科給事中,簡稱六科。六科之任意一科均設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均為從七品,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務。

      六科享有“科抄”、“科參”及“注銷”之權。其中“注銷”是指聖旨與奏章每日歸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內閣備案,執行衙門在指定時限內奉旨處理政務,由六科核查後,五日一注銷。六科還可以參與廷議、廷推,參與朝廷大政方針的製定,監督其執行。

      當然,六科最為後人所熟知的大權,在於其有權封駁聖旨,近乎唐時之門下省。因此六科的諸位都給事中雖然隻不過是區區正七品,但卻為世人尊為“大都諫”、“大給諫”,當然還有一個很現代化的稱呼,叫做科長。

      至於六科本身,尊稱就更氣派了——鸞台。

      唐時,武則天當政,曾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台”,時人以鸞台稱六科,可見六科品級雖低而地位超然,比擬門下。

      同樣是武則天時期,曾有一人說過一句極為著名的話:“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

      這個道理在大明亦然,雖然皇帝的聖旨、詔書都可以不經內閣、六科而直接下發到人,但那樣的聖旨在世人眼中是嚴重缺乏合法性的,也即所謂的“中旨”。理論上來說,如果當事人比較有脾氣,可以直接拒接,皇帝很難以抗旨而論其罪。

      今日的朱批,其中一大半都被直接送往戶科,意味著這些朱批都是與戶部或者戶部官員有關的。

      如果說此前的都察院是心學派的主陣地,那六科就是實學派占優的一處戰場。這樣的布局是高拱時代就已經奠定下來的,因為隻有如此,才能使實學派在彼時朝堂全麵占優的情況下順利推行自己的施政綱領,否則聖旨都下不來,事情就不好辦了。

      時至今日,時任戶科都給事中的“大都諫”是一位熟人,大名蕭良譽。其兄乃是萬曆八年三鼎甲之一、排名僅次於高務實的榜眼蕭良有。

      七年時間過去,蕭良有依舊留在翰林院,繼續做他的“儲相”。而其弟蕭良譽因是當年第二甲第五十六名,雖然在此後的館選中堪堪入圍,也做了庶吉士,但散館之後很快便脫離翰林院而外任了,好在畢竟是庶吉士,依舊留京做了京官。

      七年下來,他從工科給事中做到兵科左給事中,又從兵科左給事中做到戶科都給事中,終於做到了“大都諫”之一,可謂是位卑而權重。

      今年是他上任大都諫的第三年,由於製度所限,大都諫不能久任,所以他也一直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的仕途將走向何方。

      其實說起來,盡管六科給事中的品秩不高,隻相當於地方上的知縣,但其仕途卻很廣闊,升遷也很便捷,遠非其他同級別官職所能比擬。在很多明代史料中都可以發現,不少六科給事中都是連升幾級,其中都給事中一下子從七品跳到三品的都有。當然,隻到四品、五品的那也很多。

      正因為仕途前景的“彈性”如此之大,當高務實履新戶部尚書之後,蕭良譽就已經打定主意,一定要好好配合,不給高務實的施政造成麻煩。

      這做,一來是為自己的前途考慮——畢竟他和高務實本來就是同年,其兄蕭良有更是高務實的好友,兄弟二人都是實學一派,腦門上金光閃亮的刻著一個“高”字;二來也是為了報答實學派尤其是高務實對他的關照——新科進士第五年就混到大都諫,那可不是徐階舉高拱入閣那樣的順水推舟,不是誰都有這樣好命的,這背後顯然有高務實的一份力,一份大力,所以蕭良譽不能知恩不報。

      不過,平心而論,蕭良譽也沒料到高務實履新第四天就會鬧出今天這樣大的風潮來,都察院那邊的心學派言官這次宛如發了瘋,今日幾乎一個不落地上疏彈劾高務實,足有好幾十號人。

      這架勢,和當年徐階製造“滿朝倒拱”局麵的氣派也不遑多讓了。更何況據蕭良譽所知,申元輔本人似乎並沒有親自指揮這次風潮,全是心學派言官們自發的,可見高務實《取用疏》激怒他們之深。

      麵對此情此景,蕭良譽雖然也有些心中不安,但更多的還是興奮——終於撈到這好一個表明立場的機會了!

      上天入地,就看這一次的表現!

      懷揣著這樣的想法,蕭良譽一大清早的時候就吩咐吏員給自己煮了老大一壺濃茶,以免到時候“找茬”精神不濟。

      這些濃茶或許真的發揮了一些作用,所以當奏疏、票擬和朱批一同送來的時候,他的精神不僅是好,簡直稱得上亢奮。

      蕭良譽看到的第一份朱批,便是針對申元輔奏疏的答複。今上的禦筆真跡一貫很漂亮,這次也不例外,上麵的話不多,隻有短短兩句:

      “先生老成謀國,所慮甚詳。高疏所未言及之處,朕當召對細問。”

      蕭良譽看了,不僅喜上眉梢。

      皇帝這朱批雖然非常照顧“申先生”的顏麵,先誇他老成謀國、所慮甚詳,然而卻並沒有同意他的意見,將高務實的《取用疏》駁回。皇帝隻說對於《取用疏》中沒有說明詳細的部分,會傳高務實召對,細細詢問明白。

      看來,皇帝在首輔與第一信臣之間也很難一言而決,幹脆讓他們先“打個平手”,等問明白了詳情再做決斷不遲。當然,也不排除皇帝隻是故作公允,其實心底早有主見,召對高務實不過是打消外界質疑的一種手段罷了。

      隻是如果是這樣的話,皇帝到底有什樣的主見,卻也不是外人看得出來的。

      昔日的少年天子,如今是真的長大了,已經開始有了那種“天威不可測”的手段與風範。

      這道朱批沒有什問題,蕭良譽仔細再看了兩遍,規規矩矩簽字畫押並用印,然後拿起下一道朱批。

      這一道朱批,蕭良譽光看字體就知道皇上動怒了——這上麵的字顯得鐵畫銀鉤,崢嶸盡顯,絕非上一道朱批那種藏鋒重蓄的典型趙體。

      不止是字如其人,其實從一個人的書法之中甚至還能“字見其神”,即看出書寫之人當時的心情——當然這隻對有較高書法造詣的人有效,春蚓秋蛇的水平就另當別論了,那玩意啥也看不出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314章 謗君案(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314章 謗君案(中)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