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章 南察風波(廿九)破陣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357章 南察風波(廿九)破陣

      第1357章 南察風波(廿九)破陣

      突破遠程火力封鎖殺近刺刀陣前,一場血戰隨即展開。

      與唐時“以步製騎”的大殺器陌刀兵不同,刺刀陣雖然也能“如牆而進”,但顯然不會有“所當之敵,人馬俱碎”的霸道。刺刀的用法不以劈砍為能,幾乎隻專司“刺”之一道。

      但說實話,大唐陌刀兵雖強,卻有兩個嚴重的缺陷。其一是陌刀本身的製造在當時過於“高精尖”,不僅產量極低,而且價格昂貴,很難大量裝備;其二是陌刀兵的選拔也極其嚴苛,說百挑一那是客氣的,實際上可能需要千挑一,因為陌刀兵不僅需要勇氣驚人,還需要力大無比——力氣小肯定劈不出“人馬具碎”的效果。

      正是因為這兩個問題,盛唐之後再無陌刀,陌刀兵逐漸成為傳說。

      刺刀卻沒有這樣的困擾,雖然刺刀的製造也是“高精尖”,但當前京華可以滿足,而刺刀的使用卻遠比陌刀簡單,對人的要求低得太多太多了,但凡一名合格的士兵都能用。

      不過,刺刀本身並不算一樣非常專業的冷兵器,它實際上是一種配套武器,主要作用是彌補火槍兵沒有近戰能力的缺陷。

      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一個三眼銃的異化產品,都是為了讓士兵既能進行遠程火力投射,又能進行近身搏鬥。如果單從其冷兵器屬性對付騎兵的角度而言,刺刀陣事實上是不如長矛陣的。

      古典時期最實用、性價比最高的近戰冷兵器是什呢?這個其實基本上沒有爭議,是長矛!不是其他什花胡哨的冷兵器,就是樸實的長矛。以長矛為代表的這種長柄刺殺用冷兵器被稱為“百兵之王”。

      都是長柄武器,長矛和一般的槍、槊、鈹之類的武器還是有區別的,雖然有說法是這些武器的區別是有型製上的差異,例如矛與槍差異在頭端樣式,矛與鈹差異在接柄的方式,但是,長矛和它們最明顯的差異是在長度上。

      長矛其實稱為長柄槍比較好,一般的長柄槍長度在一丈到兩丈,也即是長三至六米(不過根據市川定春的《武器事典》,中國的曆史上以矛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到5.6米,以槍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做到8米的長度,隋唐之後矛槍混稱不做區隔)。

      這個長度可能超過不少人的想象,畢竟長達6米的冷兵器,這個可能在影視劇中都不常見。這長的武器,操作起來方便嗎?

      想都不用想,當然不方便啊。用6米的長槍,你就別想什花胡哨的招式打法了,比如舞個槍花什的,那純屬做夢,這種武器的使用方式基本就是一招,向前戳刺——沒錯,就這一招:刺!

      那這一招有用嗎?當然有用!

      尖端武器戳刺所能產生的強大殺傷力,哪怕是原始人都能認識到的,也正是因此,人類很早發明了槍矛這種戳刺類的冷兵器(木、竹削尖)。近戰冷兵器說實話,大體就分三個類型,一是刀劍這種以刃進行殺傷的;二是槍矛這種以尖頭戳刺為殺傷的;三則是以錘棒這種鈍兵器。

      這些武器中,唯一能做的很長的,也就槍矛了,其它兩種要是做太長,那基本就沒什可操作性了,殺傷力不增反減。

      長有用嗎?當然是有用的,古語有雲:一寸長一寸強。武器越長,它的攻擊範圍就越大,長矛就是如此。長矛首先很長,所以攻擊範圍大。

      其次殺傷力也很強,別看隻有戳刺的一招,但是這一招是殺傷力最強的招式,要是想打擊有鎧甲防禦的敵人士兵,戳刺是最有效的。刀劍這種以劈砍為攻擊方式的兵器,在破甲的時候遇到的阻力為特別大,對抗重甲敵人處於絕對的劣勢。鈍器當然也能“破甲”,但那就和陌刀兵的選拔麵臨同樣的問題了,你首先得有這種大力士級別的士兵。

      無論是在古代的東方還是西方,長矛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冷兵器,西方那些著名的方陣,冷兵器中的絕對主力都是槍矛,長矛兵在古代絕對是古代最有效的兵種。

      長柄兵器進入戰場,除了車兵與騎兵使用之外,在步兵使用中亦很廣泛,方陣中的長矛兵是接續在盾牌步兵後麵,利用盾牌與盾牌之間的空隙進行突刺。

      步兵對抗騎兵,除了使用火器和弓弩外,排成緊密的方針,用密集的長矛刺殺幾乎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大致在眼下這個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如曆史上的大明白杆兵、瑞士長矛兵、西班牙大方陣等著名軍隊,都靠長矛對付騎兵,其中西班牙大方陣還需要靠長矛兵保護火槍手,這和高務實現在這套理念非常接近。

      長矛的實用性是非常強的,中國南北朝時期,戟、戈等古典長兵器基本都被淘汰了,軍隊士兵大規模製式使用的長兵器漸漸就隻剩下槍矛一類。而歐洲也一樣,自14世紀開始,步兵使用長矛和斧槍(一種瑞士人特有的冷兵器,槍和斧頭的合體,中國一般翻譯成“瑞士戟”),這導致封建騎士開始衰落。(便宜克製昂貴,昂貴者必然呈現衰落之勢。)

      冷熱兵器交替的時候,通常火槍兵和長矛兵配合使用,當時已經有了使用火繩槍的槍兵隊,而因為火槍為單發射擊之故,在射擊與射擊間容易受到敵方步兵與騎兵的突擊,在敵方突擊時僅有槍托做為防身鈍器的火槍兵太過於無力。因此當時的火槍兵身旁常有手持長槍的槍兵負責保護,這也就是西班牙大方陣的真正內核。

      一直到刺刀發明才改變了這種局勢。有了刺刀,火槍兵也有了強大的近戰能力,能單獨在近戰中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於是開始有國家編製出全員皆為火槍兵的部隊,大幅提升戰力。

      關於刺刀,中國方麵最早的文獻記載為1606年,何汝賓《兵錄》的銃刀,而西方首次出現在17世紀法國巴約訥(Bayonne)的一場農民爭執中。當時的農民將小刀插入來福槍槍口內,用以襲擊敵人。到了十八世紀時,插座式(Socket)刺刀出現,是由火槍槍管的右橫方突出的類型,這是因為當時的火槍為前裝式,進行裝填彈藥時不會幹擾。

      京華目前所產的火槍也還是前裝,隻不過是燧發前裝並配備了紙殼定裝藥而已,所以高務實搞出的刺刀,也是插座式刺刀。其采用了長矛的刺式攻擊,取代三眼銃的鈍器攻擊,配合火槍三段擊而形成一個另類的西班牙大方陣。

      好處是武器裝備更統一,方便後勤保障,也方便訓練,符合高務實一貫的簡化後勤思路,使單兵作戰能力培養的效率倍增;壞處則是它在真正抵抗騎兵衝陣的那一瞬間,戰鬥力是不如長矛兵的。

      不過,當衝陣騎兵的衝擊力用盡,雙方開始陷入混戰之時,長度更加合理的刺刀,則比長矛兵更加好用。

      簡而言之一句話,刺刀的最大特色,其實就在於“遠近皆可,威力不弱”。換句話說,它其實是個萬金油,啥活都能幹。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357章 南察風波(廿九)破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357章 南察風波(廿九)破陣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