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 南察風波(四十)兩疑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368章 南察風波(四十)兩疑

      第1368章 南察風波(四十)兩疑

      申時行與王錫爵日間的簡單會晤沒有達成一致看法,或者應該說兩人都沒法準確斷定高務實在本次京察中的實際目的。

      京察嘛,搞掉一些對方的人,換上一些自己的人,這是正常操作,大家都是很清楚的。隻不過高務實做事對於他們而言有時候顯得太過天馬行空,很難抓住他的意圖來進行相應的準備。

      申時行傾向於認為高務實打算在南京官場動大手術,換言之就是把南京的實權拿到手。

      雖然說京察主要針對的是四品以下官員,南京六部的堂上官們是直接找皇帝交自陳,最終由皇帝決斷誰留誰滾蛋,但實際上四品以下官員掌握實權的並不少。

      與絕大多數朝代不同,有明一代是正式實行“雙京製”的。眾所周知,南京作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十幾個政權定都的城市,其地理優勢不言而喻。

      朱元璋起兵之時就對南京的優勢非常清楚,他前期的謀臣馮國用就曾建議朱元璋先定金陵,曾向朱元璋建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由於當時江浙的經濟優勢冠絕南方,所以占據南京就等於擁有了江浙的財富根基,因此朱元璋也能夠在處於四戰之地的情況下遊刃有餘,掃平了陳友諒、張士誠,進而北伐中原。

      但是這並不代表朱元璋對定都南京是完全滿意的,其實在朱元璋的心,南京過於偏安一隅,不能夠穩定全國,一直有所謂“以金陵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朕於春秋往來巡守”的想法。

      不過等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認為,大梁也就是開封由於地理位置是四戰之地,並不適合成為都城,但朱元璋從未放棄過尋找新的都城,他的目標有三個:“洛陽、西安、北平”。這三個城市各有優勢,不過朱元璋還沒來得及做好決定就駕崩了。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幾乎立刻開始考慮遷都問題,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北京是自己的“龍興之地”,所以他非常的想給自己的承繼大統加上一個合理的理由,所謂“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

      另一方麵,北京地理位置更加利於對抗蒙古、控製北方,所以朱棣決定遷都。到了永樂**,北京宮殿營建完畢,朱棣徹底決定遷都北京,而改南京為留都,但是這並不代表明朝從此就把北京當成唯一的都城了。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一度想要遷都回到南京,後來明宣宗及時叫停,從此北京的地位才開始穩固。

      都城遷了,但並不代表機構也完全搬過來了。當時的情況是南京的衙門由於在遷都過程之中還得審理案子,維持全國運轉,所以就沒有裁撤,而遷都完成之後南京衙門就沒用了,所以永樂後期南京的六部前麵全部加上“南京”二字,這樣也就形成了明朝獨具特色的南京六部。

      南京的六部相比北京的六部,其實看上去也沒差太多。根據大明朝廷的製度,六部各設有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都察院設有左右都禦使(正二品)、左右副都禦史(正三品)、左右全都禦史(正四品),下轄十三道監察禦史一百一十人。

      這些機構南京也是有的,但與北京六部仍有區別:南京的六部是沒有左侍郎的,吏部的衙門也沒有員外郎,南京都察院也沒有左都禦史。

      南京六部平時基本上沒有什事,比如南京刑部隻能管理南京的案件,別的地方的案件無權審理;南京的吏部也是隻能考核南京地區的官員。大部分的南京衙門都是養老的聖地,大家從北京退休就到南京享受待遇,不亦快哉。

      但是這並不代表南京的衙門就不重要了,作為鞏固大明帝國陪都的係統,南京六部在關鍵時刻(比如說清兵入關)還是能發揮作用的,至少直接就能接管半壁江山,可見平時大家都認可“南京管理南方”這一思路。不過平時南京的最高行政機構卻不是南京的六部,而是南京的“守備會議”。

      南京平時是設立一個守備的,作為替天子看守南京的存在,南京守備大部分都是王公大臣,其中絕大多數時候由魏國公出任。而由守備、參讚、內守備等官組成的守備廳會議,則是南京最高權力所在。

      這個組成有一定的製度性,其中南京參讚機務是南京兵部尚書兼任的,所以南京兵部尚書也是南京六部麵作為特殊的存在,它確實是有實權的,而且實權很大,所謂:“故其職視五部為特重雲”。

      北京六部麵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可以掌握四品以下官員的升遷任免,對於更高級官員的任免、調整,天官也有極強的建議權。但是南京六部麵則以南京兵部最強,可以掌握南京地區所有的軍隊訓練和守備軍費,也就是說南京兵部尚書在關鍵時刻可以調動軍隊支援北京。

      不過南京的六部畢竟是陪都的六部,實際上無論幹什都得被北京六部牽製。比如說南京的禮部想要舉行祭祀活動就得先請示北京禮部;南京吏部的官員選拔被北京吏部掌握;南京戶部的財政雖然自己去收,但收完之後得上交給北京戶部……諸如此類。

      所以實際上也有不少南京官員感覺很憋屈,畢竟雖然名字差不多,官員地位(指行政級別)按理說也一樣,但是實際上北京官員是正妻,南京官員隻能算妾侍。

      申時行的看法是,高務實可能會利用南察掌控南京六部實際管理各項事務的郎中、主事們——與北京六部一樣,尚書、侍郎不可能親自管理到具體細節,細節事務的管理權都在各部各司郎中和主事的手上。

      郎中正五品,主事正六品,都在南察的範疇之內。在申時行看來,高務實要直接換掉南京六部的堂上官還是很難的,但如果隻是換一些郎中、主事之流,在祭出了海剛峰之後,那就完全可能辦到,而這樣也能實際掌控南京的行政體係——反正尚書侍郎們在大事上也得聽北京的,這做等於把南京六部架空,上下兩不挨。

      至於守備會議,南京守備勳臣是高務實捧起來的魏國公徐邦瑞,南京內守備是陳矩的人,僅剩一個南京兵部尚書又是個中立派,高務實不必插手也不會壞他的事。

      不過王錫爵的觀點和申時行卻不同,他認為高務實不會“全麵開花”,而一定會有所側重。這個側重,王錫爵認為十有八九會是在財政問題上。確切的說,很可能應在南京戶部頭上。

      南京戶部也是有一定實權的,它負責征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此四地所交稅糧幾乎占了大明一半),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

      特別是鹽引堪合這件事,明朝從始至終一直由南京戶部負責這一事務,其中隻有兩年南京戶部不負責這個事務:正德三年,劉瑾變法,改由北京戶部負責,“南京引板,俱令銷毀”;但在正德五年,劉瑾被誅後戶部奏請“刷印鹽引,仍隸南京戶部”,獲得批準。此後一直未變。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368章 南察風波(四十)兩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368章 南察風波(四十)兩疑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