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5章 南察風波(卌七)理想與現實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375章 南察風波(卌七)理想與現實

      第1375章 南察風波(卌七)理想與現實

      “攤丁入畝?我記得中學的時候學過。”劉馨想了想,一臉思索的神情:“但我隻記得大概意思就是誰都要交稅……是吧?”

      高務實這次非常不客氣,直接一翻白眼:“要你的老師該罰,要你該罰,我都不知道你在曆史課上學了些什玩意兒。”

      劉馨悻悻道:“呃……時間太久,學了又不用,自然就忘記了。”然後噘著嘴道:“好了好了,知道你是行家,就別賣關子了,直接告訴我一條鞭法和這個攤丁入畝到底有什關係好了。”

      高務實道:“一條鞭法嘛,為了照顧你的理解,粗陋一點說,可以把它看做是攤丁入畝的早期準備階段。”

      “為什?它們倆之間還有個繼承或者發展關係?”劉馨顯然沒有理解過來。

      高務實摸了摸下巴,思索著道:“讓我想想怎跟你解釋。”

      劉馨也不催他,就老老實實等他想了一會兒,才聽見他道:“這說吧,一條鞭法主要是解決‘役’的征收問題。我們大明當前的說法是‘總括一縣之賦稅,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

      這頭主要有四點:其一,一概征銀,田賦和力役都折銀征收。這樣就取消了力役,由朝廷或者說衙門雇人充役。

      其二,把一部分力役攤入田賦征收。但是你要注意,現在並沒有把力役全部攤入田賦,隻是部分的攤入。

      其三,歸並和簡化征收項目,統一編派。目前是把各種稅項統統折成銀兩,一部分按丁攤派,一部分按田賦攤派。

      其四,則是賦役的征收、解運,由民收民解,改為官收官解,這個是為了避免鄉紳幹預過多,在收解的過程中上下其手。我知道官府做這事也難免出現弊案,但官府、官員至少還有都察院等機構監督著,地方鄉紳那可比官府更無法無天的存在。”

      劉馨“哦”了一聲,似乎是為了找回場子,補充了一句:“就像你們高家在新鄭一樣?”

      高務實滯了一滯,沒好氣地道:“我們高家在新鄭鄉梓之間,至少迄今為止名聲都是很好的,或許有個別族親平日派頭大了些,但起碼不至於欺壓良善,這家風在當前來說已經足以自誇了。”

      劉馨掩口而笑,連連點頭:“是是是,我知道,我知道。你家因為你的緣故,倒也瞧不上新鄭當地那點油水,不僅沒有欺壓良善,甚至還樂善好施得很。

      你自己的名聲就更好了,新鄭當地的煤礦和窯廠,連工錢都是京華係開得最高的一檔,還動不動就出錢搞修建,什雙洎河的河堤啦,什新鄭到開封的官道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完全就是財神爺下凡,無人不誇。”

      高務實瞪了她一眼,懶得多說。

      劉馨又格格笑了一番,才輕咳一聲,假裝正色地道:“好啦好啦,你繼續說,剛才隻說了一條鞭法呢,那個攤丁入畝又是什情況?”

      高務實無奈道:“攤丁入畝主要是解決賦役不均的問題,它是將丁銀額數全部攤入地畝,與田賦銀一並征收。從此,人丁稅就徹底廢除了,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也使占有大量土地的富豪無法規避賦役,有助於穩定統治秩序和穩定稅收。”

      劉馨恍然道:“哦,你這一說……雖然我還是不太清楚個中詳情,但你既然說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也使占有大量土地的富豪無法規避賦役’,那我就知道這事肯定不好辦了。”

      高務實點頭道:“當然不好辦,所以我雖然很反感韃清,但卻一直承認韃清也是出過一位‘大帝’的。”

      “哦,誰呀?康熙嗎?”

      “不是,康熙算不算大帝,這得從幾個方麵單獨來說,綜合起來評價的話,則要看評價者個人更傾向於哪些方麵,也就是他把什事情的權重衡量得高一些……總之是有爭議。”

      劉馨詫異道:“康熙都不算?那……乾隆?”

      高務實輕哼一聲,不屑地道:“在我看來,乾隆離‘大帝’的距離不說天與地,至少也差了一個太平洋。”

      “是嗎?”劉馨意外地道:“不都說康乾盛世,他倆都不算,那誰算?”

      “巧得很,就是他們兩個中間的那位:雍正帝。”高務實正色道:“攤丁入畝就是在雍正初年問世的,僅憑這一項措施,我就肯承認他是‘大帝’。”

      劉馨頗有些目瞪口呆,過了一會兒才好奇地道:“這個改革這厲害?比一條鞭法還了不起嗎?”

      “一條鞭法很了不起嗎?我看這得分開說。”反正沒有外人,高務實又翹起了二郎腿,換了個舒服的坐姿,道:“一條鞭法在嘉靖早期就提出來了,差不多到了我三伯時期才算是真正得到重視,開始試點推行。在原先的曆史上,是張居正在其執政末期強行在全國推廣的。

      在一條鞭法實行以前,交稅可以有多種方式,可以交銀,也可以交米,甚至有些地方可以交絲綢、錦緞等等各種實物。當然其中最關鍵的還是糧食可以抵稅。

      而一條鞭法之後,朝廷規定隻能交白銀。這其中的作用就是極大的增加了國庫的白銀收入,但這麵是有問題的。對於尋常百姓而言,銀子是很稀缺的,但糧食又不能抵稅了,於是他們需要找人把糧食賣掉換取銀子來交稅,這就給掌握了銀子去收糧的人——比如地主豪紳乃至販糧富豪之流以剝削的機會,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同時你也知道,現在大地主們的土地兼並情況極其嚴重,很多尋常人家早就沒有多少田地了,可是他們又要交稅,這等於是二次盤剝。於是到了天啟、崇禎朝左右,一條鞭法其實已無正麵作用,反而逼得民眾更加走投無路,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所以說一條鞭法有利有弊,它有利於朝廷財政卻有弊於尋常百姓,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尋常百姓,而對地主富人則反而沒有什不良影響,甚至還是好消息。

      我三伯和我一直都想方設法讓江南等地把一條鞭法好好推廣下去,卻始終不肯在北方推廣,不是因為我們是北人,而是南方由於商品經濟發達,獲利頗多,具備實行一條鞭法的條件。

      而北方由於以農耕為主,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百姓負擔極重,所以不適合推廣。原曆史上,之所以明末時期的農民大起義多發生在北方,而且規模極其龐大,張居正強行推廣的一條鞭法其實要負很大的責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375章 南察風波(卌七)理想與現實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375章 南察風波(卌七)理想與現實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