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0章 召對爭鋒(下)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410章 召對爭鋒(下)

      第1410章 召對爭鋒(下)

      王錫爵這一問非常直接,不像以往心學派喜歡打著各種高大上的旗號來反對的樣子,而是直截了當問財力能否支應,這是他吃定了高務實或者說戶部已經再無餘力用於別處的表現。

      戶部是不是真的再無餘力?這要看高務實是否打算實行他自己收攏財權之後的新製度。

      如果按照原先的製度,戶部其實仍有能力支持此次作戰,而倘若按照他收攏財權之後的新製度,則反而會在短期內喪失這種能力。

      這說看起來很不應該,因為收攏財權之後,戶部掌握的財力明顯要翻幾倍,憑什反而會“短期內喪失這種能力”?

      其實不然,收攏財權之後的戶部真的會暫時陷入錢荒,因為戶部手將會突然多出大量的實物,而這些實物又無法快速變現成為真金白銀,繼而用真金白銀購買戰爭所需的全部物資以及作為軍餉、賞賜等開銷。

      這有一個後世絕大多數書籍中都不會提到的冷知識,即有明一朝的所謂的財政收入隻有數百萬兩(如400萬、500萬),並非是其財政收入的總額,而是單純指征收入庫的白銀。

      一條鞭法要改變的就是這一條,高務實要收攏財權、取消折算的目的也是提高白銀收入,但問題在於……其他稅收到底有多少?

      在高拱清丈田畝基本完成之後,去年也即萬曆十四年的大明全國財政收入大致是這樣的:

      田賦折銀約1800萬兩,但絕大多數無法折算,即其中絕大多數為實物;

      鹽稅折銀約200萬兩,且這筆收入是全白銀,但因為開中法的緣故,要支應邊鎮約80萬兩,戶部實收約120萬兩;

      商稅107萬兩,這筆收入也是全白銀,但北方諸省加上被高務實改製過的廣西就交了37萬兩,開海諸港交了46萬兩,兩者相加占比已經高達77.6%。

      而富庶的江南地區在去掉了港口商稅(實際上是關稅)之後,隻交了11萬兩。這還是經過張四維那一次在江南收商稅等幾次事件之後的收入,此前甚至隻有幾百兩,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至於剩下的部分,則是如四川等地的商稅收入。

      (注:根據《中國財政史》、《明代稅課司、局和商稅的征收——明代商稅研究之二》等資料的研究分析,曆史上這一時期明代全國商稅隻有23054兩白銀……我呆滯了。)

      鈔關收入42萬兩。鈔關是有明一朝征收內地關稅的稅關之一,可準使用大明寶鈔繳稅,不過因為大明寶鈔近乎廢用,收上來的寶鈔雖然高達八九百萬錠,但這筆“收入”實際價值遠不如紙麵,折算之後就隻剩42萬兩銀子了。

      以上數據一放,就可以看出大明的財政的“缺銀病”有多嚴重:去年全國的太倉收銀一共582萬兩,減去鹽稅、商稅和鈔合計的269萬兩,實際上田賦之中的白銀繳納部分隻有313萬兩。

      然而眾所周知,大明財政占比最大的收入就是田賦,現在田賦收銀的比例卻隻有不到兩成,確切的說是17.4%。

      高務實一旦收攏財權,就相當於承擔了將價值高達約1500萬兩白銀的實物變現的責任,他又不是神仙,這變現不要時間的嗎?

      何況變現也不能瞎賣,如何在合適的實際賣出合適的價格,並且不會導致全國範圍的物價大幅波動,這都是他作為“大戶部”掌舵者的責任。

      當然,到了那個局麵,就是考驗“大戶部”宏觀調控能力的時候了。

      回頭說剛才那1800多萬田賦,去掉收取白銀的313萬兩,實際上還有1500萬實物稅。這1500萬實物稅也並非全都是糧食,大致上還分為如下類別:

      米、麥有2400餘萬石,絲綿有41.4萬斤,布帛有56.3萬斤,棉花絨有22.2萬斤,折色鈔863萬錠(即上文說的那42萬兩鈔關稅,明代統計在田賦,我也不知道為啥。)

      如果讀者諸君還記得前一次朱應楨和高務實談及島津家和日本石高製度時,曾問及高務實“大明有多少石高”那件事,就會發現當時高務實的說法很“表麵”。

      高務實當時回答朱應楨說大明“石高”約二十億。這話顯然隻是按照大明全國耕地麵積與全國平均畝產來說的,他回避了實際征收的田賦有多少這個問題,因此朱應楨放肆取笑日本蕞爾小國,隻及大明百一。

      實際上,日本此時的田賦稅率遠高於大明十倍以上,實際征收更比大明靠譜得多,大明朝的什隱田、飛寄等偷稅漏稅項目在日本基本沒有,所以日本此刻的財力其實並不比大明差到哪去,要不然他們全國那五十五萬常備軍就隻能喝風拉煙了。

      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先是因為宗室問題啟動了開藩禁計劃,戶部要為很多遠支宗室“一次性買斷”出錢,這已經是壓力巨大了。

      緊接著打了西北平叛之戰,雖然高務實費盡心機打了一次“短平快”戰役,但畢竟除了他本人率領的“中央軍”之外,西北及周邊各地的軍力調動、作戰也是要花錢的,如此一來戶部、兵部又得虧進去一大筆。

      兵部花掉的部分本來和戶部沒關係,但現在高務實既然要收攏財權,那兵部的賬也就隻能一起接手,於是負擔也得轉移到戶部頭上。

      再往後就是遼北之戰,這次花的錢倒不算很多,但畢竟是冬天出兵,消耗的糧食、冬裝等物資卻不是張口就能來的,現在戶部還在想法子給遼東補上這次的“透支”,而這也要花錢。

      更糟糕的是,高務實推出的取消官員俸祿折算計劃,由於各種雜七雜八的折算都沒了,隻有糧食布帛還暫時保留,因此今年年底的這筆俸祿開支,銀兩部分也比往年高得多。

      那,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大明朝到底需要多少官俸?

      答案是:全國文武官員一共合計28963人的俸祿為5966378石,若以米價每石六錢銀子計算而全部折銀,則全年所需官俸即高達358萬兩白銀。

      也就是說,太倉存銀哪怕這一年原封未動,也給不出來,更何況之前已經花掉了絕大部分。

      所以現在讓高務實既發白銀俸祿,又支持遼東再開新戰,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因此高務實提出了一個變通之策,他笑了笑,道:“王閣老,實不相瞞,以太倉存銀而言,若要遼東再戰而官俸取消雜折,自然是絕無可能。不過,若百官願意暫以米糧折算取代雜折,則此事仍有可為。”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410章 召對爭鋒(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410章 召對爭鋒(下)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