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415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

      第1415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

      京華在遼東試種水稻是確有其事的。這事不是京華下屬各級想出來的法子,而是來自於高務實自己的主張,當時他提出這個試驗的時候,京華內部都驚呆了。

      眾所周知,水稻在傳統上是典型的南方農作物,而北方人曆來以玉米、小麥為主要農作物。遼東或者說中國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在相回當長的時間是不種水稻的,正如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淪陷後的那首悲憤的歌曲《鬆花江上》所唱到的那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但現代人都很清楚東北大米是很出名的,可見東北肯定能種水稻。那東北水稻的種植曆史是從什時候開始的呢?

      首先要說明一個情況:通常而言的“中國水稻”和“東北水稻”其實是兩個概念。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但那是在長江流域。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遊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

      水稻在中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水稻由舟山群島北傳到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水稻傳到菲律賓。公元五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後世有東北地區的學者對水稻何時開始在東北進行種植進行了考證,認為大概是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默許屬國朝鮮農民來東北種植水稻開始。

      不過,從最早有記錄的1845年開始,朝鮮農民在東北種植水稻其實一直不太成功。最開始他們在鴨綠江上遊渾江兩岸(後世桓龍湖主幹水係)種植,但是並不成功。

      朝鮮人倒是對水稻很執著,一直堅持,於是又沿著渾江,一路種到桓仁、通化一帶,可惜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遼寧省桓仁縣的一位金姓朝鮮移民在一個叫上古城(後世桓仁古城鎮)的地方才試種成功了。

      然而,這種子是他從朝鮮帶過來的,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條件下,雖然生長起來了,可是產量卻極低,畝產不足150公斤——注意此時的世界各地水稻平均畝產已經大幅提高,不能用當前大明萬曆時期的畝產數據來對比。

      東北水稻的發展,客觀點講其實要感謝日本人。朝鮮移民在試種水稻之初,稻種都是從朝鮮老家帶過來的,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適應性表現並不好。直到20世紀初,朝鮮移民申友景帶來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東北水稻的種植曆史才能算是真正開始,因為北海道氣候與東北近似,該稻種能夠適應東北的氣候環境。

      但是這一次也隻是試種成功,大規模的水稻種植是在日俄戰爭之後。當時清政府為了驅除俄國勢力,邀請日本來打俄國。日本勝利以後,原由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被轉讓給日本,也就是南滿鐵路。

      這時,日本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帶來了資金、農場和稻種,後來從偽滿洲國政府手中租來土地,開始逐步推進東北農田水利設施和水稻品種改良,東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廣起來。不過當時跟著日本人種植水稻的中國人並不多,日本人甚至把在東北吃大米的中國人列為“經濟犯”。

      再往後就是抗戰勝利乃至於內戰勝利之後的事了,當地民眾發現水稻的確可以種植並且效益甚佳,開始自發種植。而聯產承包責任製實行之後,東北農民生產積極性更是空前高漲,水稻的推廣這才全麵鋪開,最終形成了後世東北的水稻生產形勢。

      這些事高務實是怎知道的呢?他前世在基層的時候作為“年輕幹部”,曾在東北大米形成品牌、全國熱銷之際,由市組織,派往黑龍江某地考察學習兄弟地區“名優農產品種植與品牌推廣”經驗。上述這些事情,他都是聽當地的技術員解說的。

      此前他任遼撫的時候就曾經納悶,遼東地區基本就是後世的遼寧,農業方麵並不差啊,怎包括京華在內的各種報告都和他說遼寧農業不行呢?後來他才發現,此時的遼東沒有水稻!

      於是他才想起了這茬,又趁著北洋海貿同盟與日本有大量貿易往來的優勢,開始派人尋找北海道的“赤毛”稻種。

      誰知道此時的北海道還不能算是屬於日本,有一個隻占據其南部的日本大名家族蠣崎家族的**家主蠣崎季廣在北海道擁有一定勢力,不久之前被豐臣秀吉認可為“蝦夷奉行”,理論上是“蝦夷地”的統治大名。

      京華方麵於是要求蠣崎季廣為其尋找赤毛稻種——之所以是“要求”,因為蠣崎季廣的那點實力在北洋海貿同盟麵前根本不值一提,前往蝦夷的那支艦隊哪怕隻是水兵上岸,都能輕鬆踏平對方。

      所以蠣崎季廣火急火燎地開始了找稻工作。

      “赤毛”這個名字是高務實說的,當地搞不好根本就還沒有形成,因此蠣崎季廣隻能按照該稻種的特點開始找,前後居然找到了七種類似稻種。京華方麵也不敢怠慢,本著“寧殺錯,莫放過”的心態,把七種種子通通搞了一批,運回遼東開始試種。

      這批種子還都試種成功了,不過產量和口味有高有低、有好有壞,高務實最終挑了兩種在遼東開始第二期試種。

      由於京華一貫不愛買田,其在遼東的田地都是買礦的時候“附贈”的,所以試種點分布很亂,星星點點到處都有。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各種情況都能碰到,也算是符合“試種廣泛”的要求。

      最後得出來的結論還是可喜的:遼東各地平原地區都很適合種植,產量甚至趕超內地大多數“良田”——這一點高務實並不奇怪,因為東北平原土地的肥沃程度肯定超過內地耕作數千年的熟地。

      不過得到消息的高務實不僅沒有立刻在遼東推廣水稻種植,甚至把京華內部要求推廣的呼聲都壓下去了。

      不是不打算搞,是不打算現在搞。中國人曆來的習慣是明擺著的,當邊疆之外的某地不適合農業,那就是“化外之地”、“蠻夷之地”,完全提不起興趣;當這塊地被發現很適合農業,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東北隻能是中國的東北,這一點高務實當然完全認可,不過現在卻不是激得全國目標都轉向遼東乃至於整個東北的好時機。

      察哈爾之戰、壬辰倭亂兩大即將麵臨的大戰沒解決,怎搞定女真拿下整個東北?要知道,既然東北可以大規模種植水稻,那這一次的拿下就必定不是“奴兒幹都司”的那種拿下,而是當做遼東甚至內地一般無二的拿下,是作為國家核心統治區的拿下!

      如果現在就把東北能夠種植水稻且畝產超過小麥的消息放出去,別說朝廷和大明國內的民眾了,就算女真人也一定會緊張起來,平白無故給將來的布局形成幹擾。

      為了千年大計,耽誤幾年算什?這筆賬高務實還算得明白。大明既然要拿下東北,那就得安安穩穩地吃進肚子,不能剛一下咽就把自己給噎死了。

      高務實沒料到的是,居然真有人——甚至是女真人,一眼看出了他對東北的野心。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415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415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