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8章 變化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448章 變化

      第1448章 變化

      政治問題是天底下最複雜的問題,它不能脫離時代背景,也不能脫離人的身份,而且還和其他任何問題都產生相互影響的作用。

      如果把李如鬆的個性放在明初那會兒,其實並不顯眼,因為在那個時期,以淮西軍功集團為首的武將可以壓著文官耀武揚威而不被質疑。

      如果李如鬆不是將門的官二代,而是如高務實這樣的文臣官二代(或N代),他的處世態度也不至於有太大的後果,了不起被人說一句剛愎自負,官場上願意提攜的他的人少一些罷了。

      壞就壞在他既是將門出身,又動不動就得罪文臣,仗著皇帝的寵信,生生把自己玩成了孤臣。這種情況發生在這種時期,當真是神仙難救。

      以高務實這樣的出身,敢於拿祖製開刀搞改革,也不敢輕易改變所謂以文禦武的傳統,原因其實很簡單:任何居於穩定統治期的政權,都必然是文官政權。

      武將相對於文官在政治上處於優勢的時期,通常而言要是開國之初挾“打天下”之餘威,要是國家大亂之際恃“挽狂瀾”之實力,從來沒有在國家穩定時期出現武將集團控製國家的情況。

      如果有,那就意味著大亂將起。

      事實上,有明一朝雖然財政製度極其糟糕,但它的政治製度是很先進且合理的,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優秀的製度。

      眾所周知,政治製度這種東西最關鍵部分就在於製衡,任何一種權力如果處於無可限製的狀況,都會導致國家全麵失控,無論這種權力屬於誰——皇帝、文官亦或者武將。

      後世提到關於明朝體製的問題,總會中樞的最高權力在皇帝,內閣的作用隻是顧問,六部的權力也比較弱。但其實這隻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這套體製的初衷,實際上則隻在洪武和永樂兩個朝代真正執行過。

      事實上終明一朝,就隻有洪武和永樂兩朝的政治體製非常接近於後來的韃清。到了仁宣之後,因為當時文官治國的思想開始逐漸濃厚,具體的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皇帝的行政權開始逐漸萎縮。

      必須承認,這樣的演變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它符合一個國家在穩定之後各級官員的訴求,而不是什皇帝昏庸之類的問題而導致。

      明朝的仁宣二帝會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嗎?顯然不可能,但韃清的情況是,即便皇帝昏庸,官員也不敢有這樣的訴求。

      為什?這個朝廷的官員都把自己看成皇帝的奴才,又怎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權?

      這種轉移在景泰和天順兩朝基本完成,這是由於兩方麵原因同時造成的。

      首先,明朝的文官敢於直諫皇帝,敢於用禮儀道德束縛皇帝,對皇帝形成了掣肘,所以他們能爭取到越來越多的權力。而皇帝不可能自己一個人就能管理全國的政務,所以需要依賴內閣和六部大臣來幫助自己具體的執行行政權力。

      這也不是什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實事求是的需要依賴大臣們給自己做參謀。韃清的統治者當然也沒法一個人管理國家事務,但他們與大明不同,他們自己就是少數派,團結少數派壓製多數派,這個難度反而小得多——因為需要分紅的人少了。

      他們死守著他的權力不信任漢族大臣,而韃清朝廷想爭取權力的也就隻有漢人大臣——“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種話,隻能是李鴻章這樣的漢臣才說得出來。參加“東南互保”的都是漢臣,滿臣即便同意東南互保也不敢明麵上加入,這就是明證。

      而明朝是“多數派”皇朝,皇帝身邊不可能有一小撮可文可武的鐵杆保皇黨,所以文官大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如在景泰時,景泰皇帝依賴於謙;天順時,英宗依賴李賢。

      到了弘治以後,情況就已經是皇帝越來越難控製的了。皇帝已經變成了權力的來源和象征,但他們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經沒有辦法自由。

      比如正德要南巡,權力意識的大增的大臣們全體反對。而如嘉靖的大禮議、萬曆的國本之爭等等,都是皇權與文官政權的衝突。

      此時,皇帝們已經變成了退居幕後的國家最高統治者,他們的確始終掌握著對任何事情的最終決斷權,但是平時的行政權力已經幾乎完全落在了內閣和六部的手。

      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懶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們都因為要權力和大臣們進行過殊死的鬥爭。

      皇帝是權力的來源,他可以給人權力,也可以剝奪權力,並且掌握人的生死。這是他唯一可以威脅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常常並不那怕死。當皇帝撤換了一個大臣,經常會有更多的大臣站出來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力。

      不是作為個體的大臣真的不怕死,也不是他們不在意自己的政治前途,而是他們也不敢違背文官集團的整體利益。這就是所謂“沒有人能背叛自己的階級。”

      高務實也不敢。作為文官集團的一員,甚至是領袖之一,他擁有足夠強大的名望和實力,卻同樣不敢在這一點上打馬虎眼。

      他對武將的態度比絕大多數文官對武將的態度要好,但那是個人態度,外界隻會說他高司徒為人隨和,因為他並不是要給予武將與他平起平坐的權力。

      轉回到皇帝,朱翊鈞與他的爺爺嘉靖同樣是少年天子出身,兩個人也都有著頗為了得的政治手腕,但為什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而朱翊鈞時期的國本之爭卻以文官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是文官集團在萬曆朝變得比嘉靖朝更強大了嗎?未必。事實上,這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皇帝本人的思維。

      高務實當年看過很多穿越明朝做皇帝的小說,且不論其合理性與否,首先它們當時給了高務實一個很有趣的思考:皇帝本人的思想,對其統治的影響。

      穿越者皇帝的思想,當然是和土著皇帝的思想大相徑庭。而穿越者是一個久經世事知識淵博的人,還是一個普通的社會底層小年輕,同樣也有很大的影響。

      針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他的思想局限性,比他的生理局限性,就更加嚴重了。

      首先,他受到時代的局限性,很少有人的思想,能夠突破時代主流思想的桎梏;其次,他受到個人階級的局限性,他所處的階級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局限了他的見識;再次,他受到了個人教育的局限性,人的思想是後天形成的,教育讀書這種間接經驗,也會嚴重影響其思想。

      對於明朝的土著皇帝來說,他不可能突破時代的局限,看到曆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他被束縛著宮廷中成長的個人經驗,也讓他嚴重缺乏對整個社會的認識。

      高務實發現,曆史上幾個偶然成長在民間的皇帝,個人能力幾乎都非常強。

      最後一點,則是土著皇帝受到的教育也是傳統儒家思想那套,他也基本上不可能突破這套思想的桎梏。

      嘉靖與萬曆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嘉靖是藩王世子“小宗繼承大宗”入京為帝,而朱翊鈞是由少年太子而為少年天子,他接受的都是文官集團給他安排好的儒家教育。

      這一世的朱翊鈞稍微幸運一點,因為有了個高務實在身邊,旁敲側擊地給他一些新思維影響。然而限於高務實的身份,這些影響也是有限的,是有所克製的。

      思想上的局限,會造成其行為的局限。連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怎可能去做到?思想上麵的殘疾,比肢體的殘疾要可怕的多,因為你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殘疾!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448章 變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448章 變化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