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7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587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

      第1587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

      如果有人問,豐臣秀吉麾下誰是最受信任的“外交官”是誰,那答案是肯定的:豐臣秀長。這一次派人出使三崎城,豐臣秀吉特意派人返京把豐臣秀長請了過來,命他親自跑一趟三崎城與羅遠會麵。

      豐臣秀長何許人也?他是豐臣秀吉之弟,乳名小一郎、小竹。他有一個特點是一直隨哥哥秀吉姓:早前是木下,秀吉改苗字羽柴之後,他就改名為羽柴秀長,天正12年(1584年)時,又因為秀吉被天皇賜姓豐臣而改名為豐臣秀長。

      他在天正13年(1585年)領大和國的郡山城,成為110萬石的大大名。天正15年(1587年)時任大納言,因此被稱為大和大納言。如果簡單評價他的一生,就是兄長豐臣秀吉的左右手,在文武兩方麵都十分活躍,對秀吉統一天下也有極大的貢獻。

      無論是當世還是後世,對秀長的評價總體都非常高,如秀長去世之時便有評價說“內修儀者為宗易、唯明正公益禮儀著當屬宰相(指秀長)。”而後世則有說法稱他為當時“日本最有才華,卻又最不為人知的專業幕僚。”

      秀長在豐臣政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秀吉無論在公事或私事上對秀長都十分的依賴與信任。秀長對於兄長的幫助自是沒的說,二人配合的也比較好,因此秀長才被抬高到一個很高的高度。總體來說,兄弟關係良好是比較中肯的。

      不過,此次秀吉讓弟弟親自出馬也是迫不得已,甚至某種程度上而言還是帶著內疚與擔心的。原因是從天正十五年底九州征伐後,秀長便開始抱病,隻能出席一些形式上的、不用很勞累的活動,比如之前提到過的聚樂行幸。此外就多是祈禱疾病痊愈、接受各方探病了。因此原曆史上的小田原征伐、奧州征伐他都沒能參加,最終病病殃殃三年多而去世。

      當然,秀長也不是完人,缺點就是比較貪財。比如九州征伐時,秀長將部分兵糧運回自己的領地去準備販賣(《川角太閣記》);天正十六年十二月,紀伊雜賀的代官將木材拉到大阪去販賣,結果得到的錢款被秀長代官吞了(《多聞院日記》),這事讓老哥秀吉很生氣,新年參見都沒讓秀長去。

      原曆史上秀長去世之時,家財有金子5.6萬枚,銀子堆了將近13平米的屋子一滿屋(《多聞院日記》)。不過其大功績還是能蓋過小缺點的,其他兄弟不和之事倒是再也沒有。

      此時的秀長已經病重,豐臣秀吉特意派加藤嘉明用水軍以京華購入的武裝運輸艦將其接過來,在駿河灣東部的山城登陸,隻走了一小截陸路抵達小田原城以西的石桓山城。

      秀吉親自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洗塵宴,然後兩兄弟私下會晤,秀吉又麵授機宜一番,許他全權去與北洋海貿同盟在三崎城進行交涉。

      秀長卻又在小田原城外休息了幾日,先派人聯絡了三崎城方麵,待“鋪路”完畢,他才抱病啟程,於四日後抵達三崎城外。

      雖然病重,但自他進入三浦半島以後,他就仔細觀察了海貿同盟對三崎城城防的經營。半生戎馬的秀長發現,三崎城除了本城之外,還擁有北麵兩道陸上城防體係。

      第一道在鐮倉東南的大楠山附近,海貿同盟依山臨海修建了兩處“城池”,背靠背封鎖三浦半島,一城向西麵對相模灣,一城向東麵對江戶灣。

      說這是兩處是城池,那其實隻是日本人眼是城池,其實在京華而言隻是中型棱堡,互為犄角的建在半島連接部中間的山區。

      這道防線最早是黃芷汀提議建設的,由於關東分艦隊帶來了京華基建的專業人士,修建兩處中型棱堡不費多少工夫,人力方麵仗著日本人工便宜,也沒花多少錢。真正費錢的反倒是京華從大明本土給三崎城方麵送來的那些鐵棍(弱化版的鋼筋)和水泥。

      秀長繼續向南進發,到了油壺(地名)附近又看見了第二道防線。這是南下進入三崎城最近也最窄的地區,東西寬度隻有五餘(2.7千米),海貿同盟完美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在這道防線上采用極有“唐國”風采的手段,興修了一道“長城”。

      這道“長城”實際上是一道戚繼光式的炮堡長牆,每隔兩百米即設一處炮台,炮台上有固定炮座三處,分成三個麵向:前方、左前方、右前方。實際上,這種設置和棱堡的火力設置思想類似,就是即可以對遠處的正前方開炮,臨近城牆時又能形成交叉火力。

      除此之外,“長城”的城牆上方均設計火力口,也就是火槍手使用的城垛。這樣一來既可以居高臨下形成強大的火力壓製,又可以執行傳統的守城策略,如傾倒滾木礌石、火油金汁等,可謂是隻要有人守城,基本萬無一失。

      海貿同盟租借三崎城還隻有三個多月時間,這道長城居然就已經幾乎修建完畢,這樣的財力讓豐臣秀長極其震驚。雖然城牆的高度似乎沒有傳說中“唐國萬長城”那高大(萬長城平均高度7.8米,個別部分高達14米),但也有兩丈多高。

      對於日本人而言,這完全是巨城的標準——小田原城的城牆高度也沒超過這!

      倒抽一口涼氣的豐臣秀長這次總算明白兄長為何如此慎重了,這北洋海貿同盟的的確確是富可敵國,以他們這樣的可怕的實力,恐怕一年就能建一個小田原堅城。

      懷著莫可名狀的擔憂,豐臣秀長在京華陸戰隊的放行下過了油壺關,正式進入到理論上的三崎城外城範圍,不多時便抵達三崎的城下町——其實這就是明人眼的三崎城。

      在十六世紀的日本,多數戰國大名配合其領國的統一,伴隨著兵農分離政策的推行,領主下麵的直屬武士團與商工業者被強製集中於城下,乃形成所謂的城下町,並逐漸發展成領國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

      例如今川氏的駿府、大內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織田氏的安土以及豐臣氏的大阪,皆為有名的城下町所在地。

      之所以有別於中國,是因為日本早前隻把領主的居城當做城池來看,且由於經濟實力所限及常年戰亂,日本的大名們也隻有建設自己堡壘式居城的實力,顧不上整個“城市”——城市城市,原本就是城池與市集。

      三崎城的城下町原本沒有正經的城防體係,但京華既然來了,顯然不能容忍市集沒有防禦措施這種奇葩情況,所以三崎城的城下町建設也正在進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587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587章 火中取栗(十四)新三崎城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