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1章 戰爭序曲(四)議定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611章 戰爭序曲(四)議定

      第1611章 戰爭序曲(四)議定

      萬壽節剩下的最後一日,按例依然不回衙門辦公,但高務實府上倒是很熱鬧,車水馬龍或許談不上,但也算是高朋滿座不曾間斷。

      上午的時候,先是戶部的四位侍郎過來了,以私人聚會的名義開了個會,會上主要商議救援科爾沁所需的花費問題。

      花費這事一般無非兩點,一是做個總量預算,二是這筆錢要從哪出。

      總量預算顯然得分做好幾個部分,朝廷出兵要拿軍餉、要開賞格、要消耗火藥彈丸、要損費糧草馬料,當然還有撫恤金之類,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歸根結底,都是戶部要出錢的,不能不做計算。

      這些還隻是大明自家出錢的事,昨天私底下已經商議好的關於土默特方麵出兵協助之事顯然也要花錢,不過好在高務實在土默特地位獨特,無論公私情誼都算硬紮,所以倒不必直接花錢打賞,而是改做買馬。

      但這還有個小插曲,昨夜額爾德木圖離開之後不久又返回去找了高務實,說根據他的估算,土默特此時能夠直接拿出來交易的戰馬可能數量也比較有限,因為戰馬和後世的戰車不同,不是工業生產的產物,說提高產量立刻就能提高的。

      戰馬是活物,既有生長周期,又有訓練周期,還要保證後續的繁殖再生產等等,所以總的來說,額爾德木圖預估此刻土默特在保證自己所需的情況下,大概隻能一次賣出最多兩萬匹戰馬(騸馬)。

      土默特的戰馬水平比較高,原本在俺答封貢前期,價格大概是25-30兩銀子一匹(因為是活物,所以單匹價格不能統一,經常是一匹匹驗馬並定價的),均價大概27兩左右。

      後來這些年由於大明是個大客戶(公私都算在內),土默特方麵便逐漸加大了馬匹的繁育,這樣一來戰馬的單價便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均價開始在23-24兩左右徘徊(但從整體上來說土默特依舊賺得更多,因為蒙古人養馬成本實在比較低)。

      由於這一次買馬帶有一定的打賞性質,高務實給的價格是“單匹均價二十五兩”。如此來說,兩萬匹戰馬的總價值就高達五十萬兩之巨。

      五十萬兩,那可不是小數目,好在高務實並不打算全給現銀,甚至絕大部分不給現銀,而是以貨易貨。

      這次交易的私人部分顯然以京華自家為主。由於京華是個商業霸主,以貨易貨是比較好辦的,無論土默特需要什,幾乎都難不倒京華。不過從當前高務實對土默特貿易的了解來看,他們大概率會以三類產品為主要“進口”對象。

      一是金屬農具和生產用具。這其中最大的三項農具是鐵鋤、鐵鍬和鐵犁,生活用具則是鐵鍋和錫鍋。鐵器類的最好辦,開平方麵有足夠的產能和存貨可以滿足這筆交易,錫鍋方麵稍微麻煩一點,因為這部分產能的大半在之前幾年被高務實轉移去了南疆方麵。

      之所以是南疆方麵,因為中南半島和龍牙半島是全球錫資源特別密集的地區,高務實不僅把一大批錫類產品的生產轉移了過去,錫合金如各種青銅器——包括大量青銅火炮的製造也被轉移了過去,以便就近使用礦產,降低成本。

      不過這隻是涉及物流問題,產能方麵不成問題,以高務實在把漢那吉麵前的麵子來說,他甚至可以玩成期貨交易,把漢那吉絕不會擔心高務實對一些錫鍋賴賬。

      土默特人要的第二類產品就是瓷器。不要以為瓷器是高端產品就在遊牧地區沒有銷路,這是個巨大的誤解,因為土默特的貴族們現在漢化——尤其是“漢生活化”得厲害,消費起高端產品來很有後世中東土豪們的風采。

      瓷器的定價權在大明手中,屬於典型的高附加值產品,可以用少量瓷器換取大量牲畜,所以對方哪怕需要的總量不算多,但價值絕對不低。而瓷器這一塊高務實更不慌,禹窯(鈞瓷)自從重出江湖以後,其價格在這些年已經飛天(炒作這種事難不倒高某人),一套茶器換幾百匹上等戰馬這種事絕非有價無市,也非有市無價,那是真有市場成交量的,當然為了保持稀缺性,成交量還是比較有限。

      除此之外,第三大類產品就是紡織產品了。土默特在這些產品上基本沒有什產出,幾乎全靠大明輸入,所以無論是普通牧民需要的粗布土布,還是中高端的各種絹緞紗帛,乃至於最高端的“京絨、蘇緞、杭羅”,他們全都有需求。

      不過,在高端布料這一塊,高務實這次不打算讓京華摻一腳,因為得給朝廷、給戶部留個門在。後世很多人都知道韃清有“三大織造”,其實大明也是有的,在南京江寧縣設有提督織造太監,專管官營織造。

      有明一朝的官方織造可分朝廷官局和地方官局。其中朝廷官局包括設在南京的內織染局,又名南局,隸屬於工部;設在北京的外織染局,即工部織染所;另在南京設有神帛堂和留京供應機房。

      其地方官局為分設在浙江、南直隸等八省各府州的共計22處織染局,後經過裁撤、合並等整頓,在嘉靖七年後減少至四省19處。官方織造主要建立在各地染織手工業者無償勞動(部分為匠戶性質、部分為徭役性質)的基礎之上,一般采取局織形式進行集中生產。

      這些織染局所供應的絲織品,除了供宮廷使用,也常常被拿來賞賜文武百官。據高務實上任戶部尚書以來的統計,單是賜予官員的錦緞等官服,每年就需數萬匹的錦緞用料,如他被賜予的那一溜兒“大紅紵絲某某服”就都是這些織造局的產品——當然,隻賜一次,您老要是穿壞了,那得自己花錢做,反正“賜”的本質其實是賜予你穿這種袍服的資格。

      如此龐大的需求量使官辦織造難以承擔。因此,很長時間內,宮廷和官府也往往采用“領織”、“收購”、“采辦”等方式從民間搜羅緞匹。不過這一局麵在高家伯侄先後主政財賦事務之後,因為大明朝廷整體出現“商業化”傾向,所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具體表現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由於土默特的示範效應,大明官府織造的產品開始商業化銷售,朝廷的直接銷售主要集中在陸路方麵,其中大頭就是賣給草原上目前最為富庶的土默特。

      二是京華代銷,這一路主要走海路。由於京華本身在江南實力有限,絲綢方麵更是弱項,所以長期以來京華的紡織業務主要集中在紗、布一類的中低端產品,仗著改良型珍妮紡紗機的技術優勢,走的是薄利多銷的路子。

      但江南商幫財閥再厲害,也不敢當麵和天家頂牛——好吧,其實主要是不敢和“祖製”硬頂,因為提督織造太監屬於祖製,早就有了的。因此就出現了官營織造負責生產,京華集團負責海外銷售的新手段。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611章 戰爭序曲(四)議定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611章 戰爭序曲(四)議定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