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1章 北伐(八)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雲無風 本章:第1631章 北伐(八)

      第1631章 北伐(八)

      老牛山的地形本來無甚特殊,隻是一處平平無奇的小山,不過在這座小山的北麓五處有條河,屬於遼河水係之柳河流域的扣河子河支流。這條河有個特點,它整體蜿蜒,頗有些“九曲十八彎”,而河麵並不寬,惟獨在老牛山北五處有一小節非常之寬,甚至更像是東西河道中間冒出來一個湖泊,以這個湖泊連接了河流一般。

      從地理的角度而言,這種地形往往適合成為人類的聚居地,後世的庫倫旗也就在這個橫長的湖泊西北部兩三公處,不過在萬曆二十年的今天,此處還不算什聚居地,隻是科爾沁人以往放牧時偶爾充作集市之用。

      當然,不管怎說,這算是“熟地”,不是人跡罕至之處。明滿蒙聯軍之所以會來此處,實際上是因為跟丟了阿巴岱賽音汗的具體位置,隻有一個大概方向還在掌握之中。

      此時,科爾沁二貝勒明安向蕭如薰提議可以來此歇馬,順便吃個飯什的,總之就是大軍可以休息休息,派出探馬查找阿巴岱賽音汗所部的準確位置,然後再做打算。

      蕭如薰聽完明安對當地地形的描述,也覺得這地方位置還不錯,尤其是老牛山和那處無人命名的湖泊之間隻有五寬,是個騎兵難以展開的場所,不大可能被阿巴岱賽音汗偷襲,因此答應了下來。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了,說人家阿巴岱賽音汗所部固然是騎兵,可你們明滿蒙聯軍現在不也都是騎兵嗎?人家難以展開,莫非你們就能夠展開了?

      當然,明滿蒙聯軍也很難在這點寬度的場所展開騎兵大戰所需的陣型,不過問題在於蕭如薰不需要寬大陣型啊!明軍騎兵雖然現在的確是騎兵了,但明軍騎兵又不像蒙古騎兵那樣“專業”,他們在成為騎兵之前可不大半都是步兵?

      因此,蕭如薰的想法是即便阿巴岱賽音汗前來偷襲,明軍也可以很快擺出密集陣型來抵抗,而高司徒的幾次作戰已經充分表明,步兵陣型越是密集,火力就越強,越能對騎兵形成優勢。

      為此,蕭如薰這次駐軍的部署顯得比較反常,沒有按照平時的習慣將明軍大營擺在最中間,把科爾沁騎兵全部布置在四周。不過,他也並非全部反過來,把騎兵都放在中間。

      蕭如薰將明軍分作兩部分,有下馬步戰能力的明軍往東西南三麵布置(北麵是河),麻承勳所部作為最精銳的專業騎兵則作為中軍,內外兩層之間則是科爾沁和滿洲三部,整體形成了一個夾心餅幹。

      布置好之後,探馬派出,大軍修整,有人前去飲馬喂飼,有人開始埋鍋造飯,有人準備安營紮寨,有人安裝鹿柴拒馬,一切都井井有條。

      蕭如薰對此頗為滿意,尤其是科爾沁人和女真人現在也能按照明軍的製度進行配合,讓他覺得順眼多了。要知道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科爾沁人加入聯軍之後,軍中狀況那真是一片混亂。

      當時三方的習慣都有差別,女真人那邊還稍微強一點,畢竟過去也有配合明軍出兵的經驗,而且對於接受明軍指揮也比較習慣,還能把自家的習慣壓一壓;科爾沁人那可是頭一回聽從明軍調遣,他們在草原上的習慣……其實也不能說散漫,算是一種外鬆內緊。

      然而明軍這些年經過相對比較嚴格的訓練,已經習慣於按照由高務實製定、戚繼光完善並定稿的戰時條例來行動,什時候該做什,做到什程度,幾乎都有明確規定,不僅順序不能亂,連時間都沒有多少可以通融的彈性。

      這種規定有著濃濃的高務實風格,而高務實風格說穿了就是後世紅朝子弟兵軍紀的簡化和弱化版。比如紅朝軍營非常出名“棉被豆腐塊”,高務實也有要求,但實際上因為被服材料與後世沒法比,再怎搞也達不到子弟兵們內務整理時棉被的那種橫平豎直差不多能用尺子去量的程度。

      雖然細節上做不到那樣的程度,但至少現在的明軍已經開始習慣於高司徒給他們弄出來的這些嚴苛軍紀了,哪怕他們並不明白為什高司徒在這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上弄出許多花樣來,然而此時此刻的明軍至少已經習慣於另一件事:畏懼長官甚於畏懼敵軍。

      高務實沒辦法在封建時代搞出一支人民軍隊,甚至於現在都還沒有明確的民族國家概念,搞一支近代軍隊都很難,所以他和戚繼光實際上是以封建製度的條件搞一支盡可能靠近近代軍隊的軍隊。

      這樣的軍隊靠什形成?靠兩個“明”:賞罰分明和紀律嚴明。

      與公司等其他人類群體一樣,軍隊要想發揮最大戰鬥力,關鍵是把人的因素發揮出來。同樣是一把劍,交給一個成天揮鋤頭的農民,或者一個從小就舞槍弄棒的軍事貴族,其所能發揮的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以戰爭為職業的軍事貴族,成為構成軍隊戰鬥力的主體,這一點在人口稀少的中世紀歐洲尤為明顯。因此那時的戰爭,往往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成為騎士們表演的舞台。

      隨著人類社會的逐漸發展,人類在經濟實力和組織能力上都一步步前進,戰爭的規則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隨著熱兵器的推廣,對於個人技藝的要求越來越低,普通人經過短期訓練之後也能成為合格的士兵,軍事貴族的重要性漸趨降低,大量平民加入軍隊,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

      伴隨著這種變化,個體所能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將領的作用是在後方運籌帷幄,而不是衝鋒陷陣,而隨著知識的普及,名將的奇謀也越來越不常見。作為名將中的名將,戚繼光有別於中國過往名將的一個最大不同,歸根結底就是他建軍的目標不同,他希望他所組建和訓練的軍隊是一支不論交給誰指揮都能打勝仗的軍隊。

      名將指揮固然好,普通將領去指揮也不至於糟糕,這就是他練兵的中心思想和核心目標。有了這樣的目標,在裝備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士兵整體的意誌和執行力,實際上就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軍事外行通常認為,當滑膛槍出現之後,冷兵器立即變得不堪一擊。但實際上,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滑膛槍的射擊精度和重複射擊速度相當不給力,火槍隊的戰鬥力非常堪憂,隻有密集隊列集體一致行動造成了密集發射,才能造成可觀的殺傷。

      這就要求火槍兵在看清對方前列士兵的睫毛,耳邊子彈呼嘯而過,身邊隊友不斷中槍倒下的情況下,還必須能夠克服心理的一切恐懼,排成隊列有條不紊的射擊。

      在這個階段,軍紀壓倒其他一切要素,成為各國軍隊反複強調的重中之重,並通過嚴酷的訓練中貫徹下去,印到每個士兵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

      這也是為什掌握先進熱武器的大明火器部隊無法抵禦使用冷兵器的八旗騎兵攻擊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明軍雖然擁有大量火器,但是軍紀根本無法達到上述要求。清軍實戰中的經曆,也使得韃清統治者對於火器的威力造成了很大的誤解——當然韃清早期的時候,他們對於火炮其實還是很重視的。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元輔》,方便以後閱讀大明元輔第1631章 北伐(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元輔第1631章 北伐(八)並對大明元輔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